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虽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但高等学校毕业生是社会的知识群体。尤其是像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10.3%。大学毕业生还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是社会的中坚,是影响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知识力量。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为此,高等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就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肩负着传承文化、追求真理、创新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奉献祖国的精神,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本领,能够担当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等学校就亟须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
人文学科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从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多方面使大学生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世界发展的形势和矛盾,能够辨别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文者,以文化育人也。人文科学是大学文化的基石,不论什么性质的高等学校都应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
高等学校加强人文学科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11月发布了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面对世界新的挑战和种种矛盾,认为应该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报告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就需要加强人文科学的教育。因此,世界一流大学都十分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所谓通识教育,也就是以人文学科为主,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以此来提高学识、拓展视野、提升品位的教育。如哈佛大学自1914年以来就一直倡导通识教育。2007年5月,哈佛文理学部教授委员会投票通过,废除自1979年以来实施的核心课程,并实施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8个模块:美学(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文化和信仰(Culture and Belief)、实证与数学推理(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道德推理(Ethical Reasoning)、生命系统科学(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物理宇宙科学(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世界他国(Societies of the World)、美国与世界(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2016年1月,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审查委员会在原本八大模块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改革,改为了“4+3+1”模块。其中,“4”代表合并后的通识教育,即将原有的“美学”和“文化和信仰”合并为“美学与文化”(Aesthetics,Culture,Interpretation);将原有的“世界他国”和“美国与世界”合并为“历史、社会与个人”(Histories,Societies,Individuals);将原有的“生命系统科学”和“物理宇宙科学”合并为“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ciety);将原有的“道德推理”改为“伦理与公民”(Ethics and Civics)。“3”代表分布在各院系的课程,即每个学生必须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科学与工程这3个领域分别选修“1”门课程,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哈佛认为通识教育包括显性的通识课程(“front of-the-book”courses)和隐性的通识课程(“back-of-the-book ”courses)。显性的通识课程就是前面列举的4大模块,这些课程必须和各院系的专业课程相结合,在院系专业课程中渗透通识教育的精神,才能培养真正的通识人才。而2007版中原有的“实证与数学推理”被单独列出,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定量工具”,构成“4+3+1”模块中最后一项单独的模块。该模式将于2018年秋季启用。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选修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8门课程。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曾提出通识教育的内容包括7个主题,即语言(最基本的联系工具)、艺术(美学素养)、渊源(生活的历史)、制度(社会结构)、自然(行星状态)、工作(职业价值和认同)、发展(自身价值及其意义)。
我国高等学校也亟须加强人文学科教育,使我们的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提高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历史使命感和奉献祖国的精神,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现状更提醒我们要加强人文学科教育。学校文化不尽如人意,功利主义、经济主义盛行,娱乐主义在学生中弥漫,学校行政化气氛越来越浓。学校去行政化的呼声已经喊了多年,但似乎成效甚微,办事手续烦琐、效率低下。例如,一个报表,学校可以让你填几十回。其实每个老师的基本信息,都在学校的信息中心。但申报一个项目要填一大堆表、年终考核要填一大堆表、课题总结要填一大堆表。填表的时间浪费了许多教师本该搞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学校领导整天陷于文山会海之中,脱离课堂、脱离群众。现在很少有领导能静下心来听听课、和老师聊聊天。
商业文化渗透到学校每个角落。一些大学举办高级研修班,收取高额学费;各种培训班泛滥成灾,都是为了经济利益。
娱乐文化在学校中泛滥。学生有一批“低头族”“游戏族”,不是埋头读书,而是埋头玩手机。甚至有的学生说,因为在小学中学时代备考太紧张,丧失了幸福的童年,到了大学要好好轻松玩一下,补上幸福的童年。
教育的国际化也要求高等学校加强人文学科教育。当前教育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学校与国外学校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多。我们的学生需要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了解世界形势、尊重别国文化的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加强人文科学的教育。
因此,高等学校如果不加强人文学科教育,就难以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
高等学校加强人文学科教育,首先要加强和改革政治理论课程。政治理论课是重要的人文学科教育,它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但政治理论课需要改革,使它针对现实、贴近生活,使学生愿意听、能听进去,提高认识,化为行动。现在许多学校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值得学习、交流、推广。
高校人文学科教育光有政治理论课还不够,还需要从情感上、意志上培养和陶冶学生。因此,还要开设一些人文学科课程,让学生从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科技发展史等领域中选学若干课程,使他们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充实的精神生活。
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华民族是优秀的民族,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没有断裂,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了全国人民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战胜列强的侵略压迫,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包括了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中华美德、近现代的革命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优秀传统。我们要通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祖国的精神,使学生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各科教育中都要渗透价值观教育,但不是贴标签,而是融化于自然而然的教学中。教学在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国外曾经出现过STS课程,即“科学、技术、社全”课程,即把三者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三者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实,任何一门课程,不论是理科还是工科,都蕴含着人文精神,因为各种学科都是科学家创造出来的,体现了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他们的研究成果(学科内容)蕴含着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知识是做人的道理,是提高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是任何专业、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不可或缺的。
高等学校的人文学科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大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如大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读书会、学术沙龙、研学旅行、志愿者活动等。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这些活动。校园文化也是进行人文科学教育的重要因素。校风学风、校园环境的设计和氛围都是进行人文科学教育的潜在课程。学校需要认真设计,精心培育。
[1] 原载《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