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考改革[1](1 / 1)

我国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连续3年扩大招生规模,计划在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0%,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毛入学率一个指标,它涉及学校的结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许多方面。有一条是明确的,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样化包含着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来讲,高等教育是分层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把整个教育分成三级七等,高等教育为第三级,又分三等:高等教育本科、硕士研究、博士研究。如果像通常理解的中学后教育(如日本的专修学校)也是高等教育,则还有非二级、非三级教育这一等,在第三级教育的第一等级中又有短期高等教育这一等。如此看来,高等教育内部就有5个层次:中学后教育(指一定年限的,获得某种职业资格的职业培训)、短期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本科、硕士研究、博士研究。从横向来讲,有综合大学、文理学院、单科学院。从办学体制来讲,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中央办的、地方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也是千差万别的。只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才能做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是为了满足广大青年求学的需要,还因为现代化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在精英教育时代,高等教育主要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不仅高等科学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需要接受更高一级的高等教育,而且一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社会上还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的白领工人和职员。社会的职业多样化了、多层次化了,要求高等教育也要多样化、多层次化。所以,短期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就应运而生。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60年美国有社区学院663所,在校学生816万人,但到1980年就达到1231所,学生482万人。德国在1968年决定创办3年制的高等专科学校,到1975年就达到136所。日本在1964年确认短期大学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发展十分迅速,到1985年发展到543所,在校学生36.6万人。可见,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要求入学考试的多样化。因为各类学校培养目标不同,要求的基础也不相同,因此考试的科目与内容应该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却只有一种考试,虽然也分文理,某些艺术类加试一些艺术科,其他则完全按照综合大学学术性学科的标准来测试所有不同的学生。它的优点是容易组织考试,一个标准,录取也很方便,只要按分数排队即可,但是却抹杀了不同学校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特长。

尤其值得反思的是,这样的考试制度,指挥着中小学的教育,使中小学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当然,“应试教育”的根子并不是考试制度,更深的根子还在于教育资源的不足与教育需求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可以缓解这个矛盾。但是,如果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不改变,大家奔向一张考卷,等于毫无区别地把学生驱向一条道路,即学术性的大学。这样既达不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要求,又不能缓解“应试教育”的压力。

本来扩招的重点是放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但从这两年的实际发现,考生不愿意报考高职,还有不少被高职院校录取而不报到的。分析这个问题很复杂,有用人制度偏重学历的问题,也有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观念问题,与我国高考制度单一化、重学术轻技术的倾向也不无关系。既然高考的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主,重知识重学术,考生怎么会重视技术课程,怎么会想去报考职业技术高校呢?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了高等教育切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考制度必须改革。高考改革可以分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展开。从纵向来说,把高考的权力下放给省、市、自治区,由它们组织考试录取。教育部考试中心起指导和服务的作用。如果有的省、市出题有困难,可以请考试中心帮助出题,或从题库中组题。现在全国统考,而各地录取的分数线又不一样,造成许多矛盾。各省、市、自治区自己组织高考,就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出题、评分、录取。我想这一步是容易做到的。而比较难的是横向的改革。一种是分类命题,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试卷。现在推行的“3+X”有点这样的意思,但不彻底。“3+X”重点是在“3”上,而不同试卷的重点应该放在“X”上。“3”的内容要减少、水平要降低,只考一般的基础,重点放在考核不同的要求上。例如,文理各科可以考不同的学科知识和能力;技术工程科可以考学生的必要技术知识和技能。二是分类考试在不同时间进行,允许考生多次报考。这不仅可以消除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端,而且可以解决有些学校报到率低的问题。不是所有考生都不愿学高职,否则怎么解释有那么多人报考民办高校呢?有些考生第一次报考总想考“好”学校,“好”专业,第二次报考可能会实际得多。分类考试、多次考试,会给考生多次的选择机会,不仅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第一志愿的报考率,而且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中学也可以分类指导,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当然,工作量要大大增加,有些人甚至认为在我们这样的大国难以推行。但是如果权力下放了,不就相对地减少集中的工作量了吗?总之,事在人为,如果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去争取。

[1] 原载《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