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教育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将刺激我国教育的发展,促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一、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不能就教育论教育。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它影响到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但最终都与教育有关。例如,我国要对世贸组织成员在华企业和公民实行国民待遇,需要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办事效率,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我国许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改变这种状况要靠教育培养科技人才;为了与国际规则和习惯接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需要改变,这也要依靠教育。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具体到高等教育,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
第一,遵照服务贸易总协定,我国承诺开放教育市场。据现在了解的情况看,我国承诺的主要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5个项目做出承诺,许可外方为我国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对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未做承诺;对境外教育消费未做任何限制;允许中外合作办学,但不一定给予国民待遇;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国家正在制定境外来华合作办学的条例,规定准入条件。我认为,这方面对我国教育的主体直接影响不会很大,特别是在教育体制上不会冲击太大。因为,办学的主权在我国,在我国办学就要遵守我国的法律,来华合作办学要遵照我国的办学条例并经过审批手续。但成人教育、短期培训会大量涌进来。至于大量学生流向国外造成境外消费,是难以控制的,现在已经成为潮流。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造成的,与加入世贸组织没有直接关系。外国教育机构来华办学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有好处:一是,它们可以补充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二是,可以带来一些外国办学的经验,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开放。但我们对外国教育机构要有所选择,切忌一哄而起。
第二,加入世贸组织必然会冲击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到人才的专业结构。高等教育必然要改革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以适应人才专业结构的变化。据专家预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汽车制造业、机械仪表业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将减少,食品加工、轻工、家电、建筑、服装制造、服务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将增加。从高级人才来讲,需求量比较大的是:掌握高新技术的科技人才、能够管理现代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懂得国际贸易规则的外贸人才、懂得国际法的涉外经济律师、有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懂得国际事务的公共管理人才等。金融财会、文化旅游等行业的人才也会紧俏起来。
第三,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最大的挑战是人才问题,包括人才素质、人才战略与人才管理问题。对高等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对人才规格和人才素质的要求。教育需要研究如何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我们要思考我国今天的高等教育能不能培养适应国际竞争所需要的人才,需要做哪些改进才能培养出基础知识宽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对策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教育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一是促进我国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好地学习外国教育的先进经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二是吸收外国资金和教育资源,补充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三是引进竞争机制,推动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缩小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办好一批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预计在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一个数量概念,它涉及学校的结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许多方面。有一条是明确的,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样化包含着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来讲,高等教育是分层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把整个教育分成三级七等,高等教育为第三级,又分三等,即高等教育本科、硕士研究、博士研究。如果像通常理解的中学后教育(如日本的专修学校)也是高等教育,则还有非二级、非三级教育;在第三级教育的第一等级中又有短期高等教育这一等。这样,高等教育内部就有5个层次:中学后教育(指一定年限的、获得某种职业资格的职业培训)、短期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本科、硕士研究、博士研究。从横向来讲,有综合大学、文理学院、单科学院。从办学体制来讲,有公办的、民办的,有中央办的、地方办的。各级各类的办学水平也是千差万别的。只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才能做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是为了满足广大青年求学的需要,还因为现代化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在精英教育时代,高等教育主要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但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现代,不仅高等科学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需要接受更高一级的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而且一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社会上还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的白领工人和职员。社会的职业多样化、多层次化,要求高等教育也要多样化、多层次化。
办好一批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提高国家科技水平、综合国力,才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国际竞争。
第二,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贸易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食品加工、轻工、家电、服装、旅游、建筑、服务等行业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高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涉外经济律师、外语人才、金融财会人才、公共管理人才等会有激烈的人才竞争。高等教育要为人才的竞争做准备,要改变过去“因人设庙”的办法(即有什么教师就设什么专业,有什么专业就招什么学生),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培养上述急需人才。当然,为了科技创新有后劲,高等教育还要确保基础学科,并不断提高质量。
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第三产业人才。我国现有的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例还太小,占GDP的比重还不到36%,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第三产业将有较大的发展,因此,要及早培养高素质的第三产业人才。
第三,调整课程内容,培养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人才需要基础厚、知识广、视野宽,因此,高等学校要加强通识教育。不论学什么专业都要对语文、历史、哲学、伦理、文化、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等领域有所了解,要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信息社会,掌握外语和信息技术是走向社会最起码的能力,高等学校要把它作为战略性工作抓好。
第四,转变教育观念,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培养能力为主。对于能力的理解要改变过去那种狭窄的观念,即仅仅把它理解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能力表现在许多方面。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到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这些都是能力。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与外国的交往会大量增加,因此,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又有交往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要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提高办学效率,增强我国教育的竞争力。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十多年来的体制改革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教育观念、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仍然比较落后,办学效率不够高。要增强我国教育与外国教育机构的竞争力,关键是增加效率,提高质量。学校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实行聘任制,选贤任能,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改革后勤工作,逐步把它从学校中剥离,使学校的领导能够专心于教学和科研的管理;改革学校的评价制度,分层次、分类型开展评价工作,克服用一种标准评价学校的办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第六,加强职业培训,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要求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技术变革造成的生产的变革必然会带来行业的转移、职业的变更和职工的流动,这就要求职工继续学习、终身学习,以适应这种变革。下岗职工需要再培训,以便再就业,农业释放出来的几千万劳动力也需要经过培训后在城市就业,因此,职业培训要加强。
终身教育当然不限于职业培训,它是指能给予社会所有成员在他们需要学习的时候提供学习机会,但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要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就要把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要把各级各类学校打通,向社会开放,条条渠道向学习者开通,全社会都成为学习社会。
第七,要鼓励多种力量办学,扩大国内的教育资源。当前,我国内部蕴藏着一股办学热潮,但因为许多政策未落实,这股力量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国家虽然制定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但在实际中并未落实。主要是产权不明晰、对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解释不清晰、与公办学校的待遇不平等,影响了民间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国外把中国教育看作一个巨大市场,我们应该首先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占领这个市场。这就需及早立法,规范民办学校的行为,调动民间办学的积极性。
第八,加大对西部教育支持的力度,促进东西地区相对均衡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一大优势。实现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目前,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特别紧缺,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发展经济,但发展经济又需要人才。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发展西部高等教育,如加大西部高等教育投入;由东部重点高校对口扶植西部高校;开发名师课程,利用远程教育传播到西部高校等。
第九,树立网络教育的观念。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教育愈益重要。网络教育最大的特点:一是虚拟化。在现实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年龄、性别、外貌、职务、地位等特征在互联网上统统毫无意义,网上只有网民,通过网络主页、电子邮件互相认识、互相交流。二是跨国家、跨种族、跨文化性。教育的对象很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三是个别化。不是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时间学习同一的内容,而是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现代高校的教师要懂得网络教育,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做好面对众多网民学习的准备。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也不再是把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汹涌而来的滚滚信息潮流中,指导学生选择和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把信息转化为知识。
第十,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必然会带来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西方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必然会侵蚀学生的思想。我们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高等学校办成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要加强和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政治头脑,国际意识,爱祖国、爱人民,有高尚的人格,重视国格,有团队精神等品质。
对策还可以举出许多,但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扩大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
[1] 原载《北京教育(高教版)》,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