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1](1 / 1)

近代高等教育如果从中世纪的大学算起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它开始之初,所谓大学是一批学者研究学问的场所,是没有太多功利想法的。自从工业社会产生以后,工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人才,才使高等教育成为工业资本的附庸。于是,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增长了,人文精神减退了。今天人们又在呼唤高等教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为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把人类带入了高度物质文明的世界,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但是,科学技术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创造着为人们享受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却在制造着毁灭人类的武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群为了争夺财富而争斗,为了财富而不惜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如果再不理性,前途只会是自我毁灭。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就是呼唤人类理性的回归。高等学校是培养掌握科学技术人才的场所,高等教育不能用唯科学主义的精神教育学生,应该教育他们如何对待科学技术、如何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

第二,高等学校是社会的最高学府,是知识的殿堂,它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而且培养社会的知识群体,他们是社会的中坚,是影响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知识力量。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就是有较高的人文精神,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能够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

第三,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不只是一个数量概念,它包含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结构的重新组合、课程内容的调整更新、管理体制的改革变化。高等教育不再培养少数精英,更重要的是提高国民素质。这种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第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人才。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毫无疑问,知识经济要依靠高新技术,而高新技术的发展要靠创新。今天的科技创新如果不渗透人文精神就将一事无成。就拿电脑来讲,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电脑才能普及到千家万户。所以我们常常听到一个口号,叫作“科技以人为本”,就是指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要充分考虑人的需要,为人的发展服务。

第五,当前高等教育的误区就在于功利主义太强,人文精神不足。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从职业的需要出发,就是从学科体系出发,很少考虑青年的全面成长。现代的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知之甚少,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多,于是缺乏历史的观念、发展的观念,缺乏远大的理想、广阔的胸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高等学校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哪里?首先体现在办学思想上,或谓大学的理想上。

大学的理想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不同的国家的大学理想都不相同。例如,英国的大学重视博雅教育,是一种人文主义理想。他们认为,大学的职责是实施博雅教育而非专业训练,大学生的教养比有高深的学识更重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理想也在变化,科学技术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英国长期以来把多科技术学院排除在大学以外,实行高等教育的双重制,但到1991年,政府不得不废除双重制,建立单一的高等教育框架。大学也重视科学技术教育了,但人文主义仍是他们的理想和传统。

又如美国的大学重视为社会服务,是一种功利主义理想。这与美国的发展历史有关。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美国的拓荒者们必须摆脱英国传统大学的模式,寻求有利于发展本国经济的大学理想,因而他们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为社区服务的社区学院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美国许多著名大学也都十分重视博雅教育,哈佛大学于1945年就提出了一个“一般教育方案”,1978年又修订这个方案,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国语言文化、数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文科学基金会又提出《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地位—关于高等人文学科的报告》,呼吁“以历史、哲学、语文和文学的学习为基础,重新布局大学生必修的课程”。

由此可以看到,高等教育办学的思想各国虽有不同,但因为时代的要求,逐渐趋同。这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在今天,高等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代名词。高等教育之高,不是大楼之高,而是学识之高,学生的素质之高;大学之大,不是校园之大,而是学问之大。高等学校是人文荟萃的殿堂,不是贩卖知识的市场。学校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富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价值观,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重视人文精神,中国高等教育继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历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学生首先要做人,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但是近些年来高等学校却笼罩着一种功利主义气氛。虽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学校重视起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了许多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还没有摆脱市场经济中功利主义对高等教育的冲击。高等教育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需要考虑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需要为学生的求职考虑,但更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服务。为此,高等教育必须重振人文精神。

学校要建立一套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课程上。高等教育分为许多专业,大的门类就有文、理、工、农、医、财经、师范、管理等,具体的专业有几百种。各个专业都有不同的课程。但是,不论是何种专业,都是要培养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人才,因此,就有一些共同的课程,这就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西方称之为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叫作博雅教育课程,我国只称之为共同课程。但共同课程的称谓太一般,说明不了它的性质,应该明确提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或者人文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包括语文、历史、文化、艺术、自然、哲学等领域。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任主席欧内斯特· 博耶曾提议构建如下基础课教育学习框架:语言(关键的联系)、艺术(美育的经验)、传统(活着的历史)、机构(社会的网络)、自然(地球的生态)、工作(职业的价值)、同一性(意义的寻找),并对每一项做了详细的解释。这对我们很有启发。除了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之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也需要渗透人文精神。

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上。文科不用说,专业知识本身就包含着人文精神。理、工、农等专业主要是研究物质世界的,但是研究物质世界也还是为人类的发展服务。人是主体,不仅研究的主体是人,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人。例如,学习开矿,不仅学习如何开采矿石,还应了解某种矿石是如何形成的,开采这些矿石与周围的生态的关系,矿石的用途,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又如学习建筑,不仅学习建筑的技术,还要了解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怎样设计一幢令人温馨、人文气息浓郁的建筑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教育的目标有了改进,克服了纯科学主义的偏执,主张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指的是要使学生理解科学哲学,即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价值,了解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的关系。把这种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就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上。校园文化实际上包含了校风学风,是一种无形的课程,或称“隐性课程”,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校风学风问题是全校师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工作态度问题,也即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在教学、科研、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一流大学的校园文化有着浓郁的学术气氛,团结民主、生动活泼的精神风貌,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风。要建立这样的校园文化,需要精心设计和培育,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的框架》,见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五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美]威廉·詹·贝内特:《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的地位》,金锵译,外国教育动态,1991(5)。

[3][美]博耶:《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见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 原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