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推进,还存在许多困难,正可谓步履维艰。影响素质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的办法也应该是综合的,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这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素质和未来、国家的兴衰和发展的大事。
第一,全社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教育改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坚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作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全局性工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生活待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要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硬件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使受教育者不仅享受入学机会的均等,而且享受教育过程的平等,铲除择校的基础。为此,需要增加教育投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和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第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制度创新。
首先,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变重学历为重能力。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我们常常要求家长改变观念,但观念作为上层建筑必须有经济基础,同时要用制度来保证。近些年来,国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设立中职学校学生奖学金,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和企业挂钩或联合培养人才。毕业生有就业的保证,许多家长就愿意把孩子送进职业学校。因此,各地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起来,这就减轻了升学的压力,为推行素质教育铺平了道路。
其次,在教育结构上有所创新,尽快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渠道,为每一个公民在需要学习和有能力学习的时候提供学习的机会。
再次,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当前高考制度被公认为公开、透明,是最公正的办法。取消高考是不现实的,但还是有改革空间的。当前每年高校录取新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大致在60%左右,大城市的比例在70%以上。随着每年招生数量的递增和学龄人口的下降,这个比例还会上升。因此,高考制度的设计可以实行梯次考试,第一次为普通水平考试或者是会考,合格者可以升入高等专科学校;第二次是分类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一般高校;最后一次是重点大学的单独考试,或笔试或面试。这样既保证重点大学招生录取的自主权,又给考生提供多次考试的机会,避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遗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最后,改革评价制度,重视综合性、经常性、全面性、发展性的评价。在各级学校招收录取新生时,除对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有所照顾外,取消一切附加条件,不给奥数班、一般的特长班加分。这样,家长就不会强迫孩子上这些班,就会极大地减轻孩子的负担。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教师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又有业务能力,就会重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素质的提高,就会抵制、纠正违背素质教育的做法,就会使教学最优化、效果最大化,即教师和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教育领域中提出的最重要、最长期的决策。它不是一时的政策举措,而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地在制度上创新。
[1]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