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质内涵(1 / 1)

素质教育的概念一经提出,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后,引起了教育界的热烈讨论,讨论中对素质教育的提法有几种质疑。

教育理论界有些专家认为,素质是先天遗传形成的,不可能由后天来培养。后天养成的是人的素养,而不叫素质。

有些专家认为,人的素质是中性的,人可能有好的素质,也可能有坏的素质,素质教育的提法欠科学。

有些教师提出疑问,我国已经有明确的教育方针,为什么又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否要用素质教育代替教育方针?

许多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不理解,甚至有些情绪,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培养了千百万人才,难道方向都错了?现在要转轨了?转到哪里去?他们为此感到困惑。

有些教师认为,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有考试就有应试,不能一概否定应试教育。

可见,当时的思想是十分混乱的。经过20年的讨论,尽管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全一致的认识,但大体上得到某些共识。

首先,大家都承认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弊端,这种情况需要改变。2005年夏天,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表达了对当前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担忧。胡锦涛总书记十分重视,批示要进行调查研究。为此,中宣部、教育部、人事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团中央等单位组织联合调查,形成了数百万字的调研报告,最后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06年11月出版了《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的系统调研》一书。该书总结了近些年来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主要进展,深入分析了当前制约推进素质教育的突出问题,归纳整理了各方面提出的政策建议。

其次,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因为我国教育的实际偏离了教育方针指引的方向。

再次,反对“应试教育”并不等于反对一切考试。

最后,素质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加强素质教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会议形成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央文件为素质教育下了明确的定义,为20多年来素质教育的讨论做了科学的总结。

素质教育的提出虽然与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关,但不尽如此,它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不同的社会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现代社会如果从工业化开始算起的话,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信息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信息化、智能化。信息社会的核心工业是“智力工业”“知识工业”,信息社会的经济是“知识经济”。与之相适应,它要求教育培养高素质、有现代意识的人才。这就是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

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如果说工业社会初期,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就可以应付一生职业的需要,那么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到毕业的时候可能有的已经陈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要学会学习,学会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这就是“能力”。信息社会还需要每个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