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前,虽然“素质教育”一词未见正式文件,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是中央领导和各级教育部门经常关注的问题。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3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以后其他许多文件都提到提高民族素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质量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股教育改革浪潮。特别是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发表以后,许多学校都以此为指针,进行教育改革,各种教育改革实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有北师大一附小、上海师范附小等7所学校开展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开展的成功教育,南通师范附小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武汉江岸区的和谐教育等。这些教育改革实验都是为了寻求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最佳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