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1 / 1)

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只要有条件,中国人就会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求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解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群众求学的积极性尤为高涨。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尽快培养经济建设干部,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一度出现高中毕业生人数达不到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现象。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学额的限制,开始出现高中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学的问题,小学、初中毕业生也有一部分不能升学,需要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学生、家长、教师思想准备不足,认为去参加工农业生产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当时教育界曾经对“单纯追求升学率”倾向进行过批判。

“**”以后,随着国家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我国教育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招生27.3万人,但报考的青年达570万人。随后几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升学竞争。有些学校不顾学生的健康,轻视道德教育,加班加点,应付考试;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押题猜题,忘记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本质。

1987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正式使用“素质教育”一词。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开展起来。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提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