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培育英才[1](1 / 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怎样才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认为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普及国民教育,延长全体国民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就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也就是英才。温家宝总理两次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老都说他最关心的是国家要有一批科学研究领军人物。有人说:缺乏英才的时代,是充满悲剧的时代;不能培养英才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没有英才出现的民族,是生命力衰竭的民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都开始重视英才的培养。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后,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提出:“为了国家安全,必须选拔我国大量的天才儿童,并努力进行天才儿童教育。”日本经济审议会于1960年发表《日本经济的长期展望》,第一次提出“人才开发论”,要求对青少年进行早期开发,发现英才、培养英才。苏联曾对天才教育持批判态度,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也有了变化,他们为一些天才儿童设立特殊学校。特殊学校有两类:一类是外国语学校,从小学二年级开始选拔学生;另一类是自然科学学校,主要是数学物理学校,学生从八年级的毕业生中选拔。韩国设有英才学校。我于2000年10月访韩时参观过其中的一所学校,叫汉城科学高中,该校设备精良,学生优秀,汉城(现称首尔)每一所初中保送一名学生到这所学校来学习。可见,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英才教育。

关于英才教育议论很多,许多人反对,认为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教育民主、教育公平相悖。但是应该承认,人的先天素质是有差异的。如果不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那么对天赋好的学生也是一种不公平。我们讲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即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至于教育结果的公平主要体现在学生潜力的发挥上。因为人的天赋有差异、所处的环境有差异、努力的程度有差异,所以结果也会有差异。因此,教育要承认这种差异,重视差异,因材施教。英才教育就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方式。

怎样实施英才教育?实施英才教育不是选拔少数几个学生拔苗助长,而是要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尽早发现人才,尽早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不矛盾的。大众教育中蕴含着精英人才,大众教育搞好了,就会人才辈出。就像体育运动一样,只有在群众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才能出现大批优秀运动员。

为此,普通学校应该重视因材施教,要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条件。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留有自我学习、自我活动的空间。有了这样的空间,学生就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学习活动。其次,要从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所谓专业兴趣是指对某一方面专门的兴趣。学生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能坚持去探索,去钻研。坚持下去,必然会有成绩。历史上许多科学家、思想家都是在年青时代就对某种专业抱有兴趣,坚持不懈,终成名家。所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老师就要为他担忧,担心他将来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

实施英才教育,当然也可以在大学办一些少年班,在中学办一些天才儿童班,但更主要的是要在普通学校中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给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 原载《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