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特色就没有质量[1](1 / 1)

十多年前我编纂《教育大辞典》时,收录了一百多所名校。这些名校都有很悠久的历史。说到它们的历史,真是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学校为之自豪。但是,一写到现在,却千篇一律,毫无自己的特点,都是干巴巴的几句口号。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主要是过去过分强调统一,全国一个教育计划、一个教育大纲、一套教材,学校没有自主权,自然难以有什么特色。近些年来,统一的政策已经有了变化。特别是新的课程改革,赋予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主权。但是,学校的情况似乎没有什么改变,学校的趋同现象特别严重。为什么?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应试教育的阴魂不散。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教学自然就没有生气,学校也就没有活力。学校要追求升学率,所以拼命给学生加重课业负担。学生没有时间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学校的特色是靠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现的。学生整天坐在课桌旁做作业,学校何来特色?

其二,片面的人才观、学生观。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不重视学生的特长与爱好,不注意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教师是被迫地教,学生是被迫地学,不是自觉地学、主动地学。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其三,刻板的评价制度。有些地方政府用升学率一种标准来评价学校,学校用一种标准来评价学生。学生自己没有主动权,当然也就没有积极性。如果一所学校、一名学生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何来学校的特色?学校如何才能办出特色?我想,还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制度。

首先,学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也就是校长和教师想把学校办成什么样、怎样办,要有一个想法。办学理念来自何方?来自对国家教育方针的正确理解,来自对学校历史的研究,同时还要对时势进行分析、对环境进行研究、对学生进行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制定恰当的办学策略。也就是说,既要继承学校发展的历史,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随着时代要求不断创新。

其次,要把学生从升学率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升学率是需要的,是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但是升学率不是唯一的目的,学生的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学校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最后,要研究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现在的教育只重视统一要求,不重视差异。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智商是100,有的人是120,有的人可能只有90;有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学生逻辑思维比较强,因此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学校特色也才能丰富多彩。如果对所有学生都是一个要求,那么对某些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近些年来,我们之所以培养不出创新拔尖人才,与不重视因材施教、不重视偏才有关。

所以说,没有差异就没有质量,没有差异也就没有特色。

[1] 原载《上海教育》,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