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这在本刊上期“卷首语”里已有我概括的阐述。综观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绩,无一不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有关。现在社会上对教育改革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舆论:一种认为教育领域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没有很好地改革;另一种则认为改革过头了,导致教育市场化、功利化,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这两种意见都有片面性。
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要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任务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改革需要深化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思想障碍和制度性障碍。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克服障碍、创新制度,我国教育才能进一步发展。
对基础教育来说,当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育公平问题,二是素质教育问题。
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考虑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免费以后,政府采取了许多倾斜政策,如教科书免费、补助住宿费等,较大地减轻了农民子女上学的困难。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特别是农村教师,编制缺、整体水平不高、待遇低、不稳定,严重地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脱离农村实际。虽然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6%,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要留在农村。因此,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不能脱离农村的实际,农村高中尤其不能脱离农村的实际。这里既有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制度上的问题。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的问题虽然部分得到解决,但并未彻底解决。不仅农民工子女学校与城市的学校尚有差距,而且义务教育毕业后报考高中的问题未能解决,他们还要回到原籍去上高中。这也是制度障碍。
教育公平问题在城市中主要表现在择校问题上。这也需要通过改造薄弱学校的途径来解决。硬件建设容易解决,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立即生效的。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存在制度性障碍。
素质教育的推进也有思想观念问题和制度障碍问题。推进素质教育之所以步履维艰,是因为教育不单纯是教育内部的事,而是社会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我们要敢于抛弃旧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树立只要具有社会责任心、尽心尽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就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人才观,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改变重学术轻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我国长期以来提倡“学而优则仕”,从来没有说学而优则工、学而优则农。手工业、农业历来是不被知识分子重视的,以至于今天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得不到重视,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学校中去。近几年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扶植,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这种旧的思想观念正在改变,但当前仍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障碍。
推进素质教育还有许多制度性障碍。大家都说教育竞争是社会竞争的反映,但是教育内部的制度不当也加剧了这种竞争。例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公。许多地方仍然在发展重点学校,许多学校变相地办重点班,教育竞争始终存在。各地政府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指标。这都加剧了教育的竞争。
教育模式的单一、教育方法的僵化、教育评价的划一,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有当前“三好学生”的评选、各种竞赛的加分都加剧了教育的竞争,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实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教育部门一纸命令取消一切入学的附加条件,各种评选和竞赛就会销声匿迹。为什么下不了这个决心?无非是思想不解放,认识不统一。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要以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教育改革,为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任务而努力。
[1]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