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评价与学生发展[1](1 / 1)

素质教育与评价制度是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没有促进素质教育的有力评价制度,素质教育就难以推行。2006年9月8日,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黄城根小学并与教师座谈,在座谈会上总理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做了精辟的讲话。他说,素质教育绝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他还详细地解释了什么叫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总理的这些意见非常有针对性、现实性,符合教育规律。认真学习总理的讲话,领会总理讲话的精神,改革考试和评估制度,就能找出一条推进素质教育的出路。素质教育与考核是不矛盾的。素质教育是目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考核是方法,是考核人才有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评价人才的方法。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因此,考核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在之所以产生矛盾,是考核的方法过于单一、过于功利,把考试当成了目的。教育有了两个目的,当然就产生了矛盾。考核确实也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考什么就教什么。这就反客为主,把目的和方法颠倒过来了。

首先,现在的问题是要摆正考核的地位,改进考核的方法,使它真正发挥检查、督促、评价、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作用,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总理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绝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考核的规律,体现了考核是为素质教育、为培养人才这个目的服务的。他对三性的解释又具有可操作性。总理讲,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人的素质是综合的,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因此,考核也应该有综合性,既考核学生用脑的能力,又考核他动手的能力。总理讲,所谓全面性,就是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考核也要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内容,不能只考知识,不顾其他。总理讲,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这是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曲折,不能凭一时一事来评定学生素质的高低,更不能一考定终身,需要长期考察,综合评定。

其次,要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考核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考核不只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包括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它是检验、督促、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工作首先要求学校工作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改进和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理在黄城根小学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指明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

最后,要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按照总理提出的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要求来改进现在的考核评价制度。中小学校要重视平时对学生的考核,考核的方式也要多样化。中小学生个别差异很大,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我们的教育要提倡平等而有差异。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提倡发展性评价,即重视每一名学生的不同发展,学生有发展有进步,就是成绩,就值得赞赏,不能只看绝对成绩的高低;要多鼓励学生进步,不要把考核作为逼迫学生的手段;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 原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本文根据作者在大连教育学院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