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1](1 / 1)

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迅速,国民素质显著提高。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最快的30年,表现在如下几方面:95%的地区人口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4%左右;高中阶段的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毛入学率已达53%(1993年为2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7年的统计数字是22%,实际数字可能还要大一点(1998年为9.8%),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提出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杂费,2007年推到全国农村并逐渐向城市推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过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有一句口号是“人民教育人民办”,九年义务教育是在很艰难的条件下普及的。农村地区主要靠农民,农民出资,农民支持了义务教育的普及。但是现在,社会改革以后,农村就再也没有力量支撑如此大规模的教育了。义务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义务,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义务教育应当是免费教育,逐渐从农村一直到全国免费,真正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

另外,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在校大学生780万人,每年招生50万~70万人。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高等教育有了一个大发展,当年招生人数就近100万,增加了43%。2007年在校生人数已达2 500万人,研究生已接近100万人。高等教育大发展以后,社会也有很多舆论,质疑高等教育的质量。我认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毕竟是两个阶段,不能用大众教育来衡量精英教育。具体说,不能用清华北大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说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质量,甚至有一定的提高。当然,也有的学校教育质量降低了,有些学校盲目升格,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专科就升到了本科,质量自然有所下降。另外,现在师生数量之比不合理,2006年的师生之比最低为1∶6或1∶7;现在的比例达到了1∶18或1∶20。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投入与学生比例的增长有差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质量肯定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高等教育的质量还是有所提高的。特别是最近几年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国外不少国家逐步承认我国的学历,与欧盟已达成学历互认的协议。另外,高等学校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04年高校获得了64.3%的国家自然科学奖、60%的国家技术发明奖、55.1%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80%在高校。从这方面来看,质量还是有所提高的。

职业教育也有很大发展,每年有500万中职毕业生和300万高职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2006年职业高中扩招100万人,2007年再扩招100万人,在校生达到750万人。成人教育也有很大发展,各级各类在校生达到了3 000万人。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大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2.6亿人在学习。其中,100万研究生,2 400万本专科生,4 000万高中生,6 300万初中生,1.1亿小学生,2 200万幼儿园儿童。每年教师的进修培训达到了5 500万人。这些成就是在我国还处在欠发达的情况下取得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已经做到了从世界人口资源大国转变为世界人力资源大国。

2005年我国人均GDP为1 700美元,但我国大中小三级教育毛入学率已相当于GDP3 000美元国家的平均水平。GDP3 000美元已经达到了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根据联合国关于《全民教育2005年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2001年127个国家全民教育发展指数,我国排名第54位,现在已经上升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我们在不发达的情况下,教育能够发展到这种程度,成就是比较大的。这与全国人民的努力、党和国家的关怀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