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让学生学[1](1 / 1)

——谈学习和智慧

学习的主体是谁?毫无疑问是学生。但是学生学习又是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那么,学生在教学中还是不是主体?有些教师就犹豫起来。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师要讲解教材,于是就把学生应有的地位忘记了。就像唱戏的,如果不管听众听不听,自顾自唱戏,陶醉于自己的艺术,这叫孤芳自赏,不能叫演出。演出是要让听众欣赏的。演戏的主角是演员,但整个演出的主体却是听众。教师和演员不同,演员可以孤芳自赏,一个人在家里自唱自乐,却不会有哪一个教师在家里自教自乐的。教师总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教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因此,不能忘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就在于教师要钻研教材、钻研学生、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其中包括启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正确地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习的动力,或者叫作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有两种:一种叫外部动机,一种叫内部动机。各种外部的压力和奖励都能产生外部动力,但这种动机是不能持久的,压力取消了,或者压力产生了反压力,学习的动力就会消失;奖励得到了,或者因为得不到奖励,动力也会消失。内部动机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是出自内心的需要,这才是长久的。当然,有时外部动机也能转化为内部动机,例如,学生本来不爱写作文,但偶然一次作文受到教师的好评和鼓励,激发了他的兴趣,他喜欢起作文来了。因此,兴趣才是学生持久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不感兴趣,他就不可能去学习和钻研这个学科;如果他对这个学科发生了兴趣,他就会想方设法去探究。

那么,兴趣从何而来?一是来自儿童的天性,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孩子从会说话开始就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新鲜感,总想问一个为什么。随着知识的增长,问题会更多。教师就要积极诱导,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二是来自活动。儿童在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疑问,总想寻求答案,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活动来激活他的思维、激发他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有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没有活动,思维激活不起来,学生对学习就会缺乏兴趣。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往往与我们教育不得法有关。同时,师生关系如果不好,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问题。教学方法千千万,很难说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坏,问题在于运用得法。好的方法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增长智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而不思考,学习的知识就不能理解透彻,就不能举一反三。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是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

学习是一种积极紧张的脑力活动。学习的时候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会引起紧张、繁忙的活动。神经细胞要对新的信息加以识别,引起联想,从旧的贮存着的信息中迅速地检索,看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并加以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把新的信息与旧的有关信息相联系,思索二者之间的关系等,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思维活动。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必然会产生矛盾,从而引起不少疑问。因此,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学问学问,就是学习一定要问,问了才能有学问。我曾经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式教学不能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更重要的是去启发学生思考然后提出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我们往往把现存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记住了这些结论就算掌握了知识。这只是死知识,不是活知识。活的知识应该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怎样流过来的,还将流到哪里去。也就是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思考知识未来的发展。科学的发现和发明,一方面要靠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要靠对原有知识的质疑,指出它的不足和谬误,科学才能向前发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这就需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我们在课堂上满讲满灌,在课下又布置了许多作业,让学生用什么时间去思考?要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去广泛学习其他知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打开了,就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重视非智力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非智力素养和智慧是有密切联系的。思想品德高尚,心性开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习执着,就能产生智慧。一个心胸狭窄、自我封闭,或者见异思迁、缺乏毅力的人,很难成为大智大勇的人。

2003年看到有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报道,我感慨万分。报纸上是这样报道的,摘要如下:

法新社芝加哥10月6日电:保罗·劳特布尔对他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感到意外,尽管几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他理应得到这份荣誉。他在办公室对记者说:“我感到意外。这始终是个意外,即使人们可能有时会说,他们认为这项成就理应得到这样的承认。当这份承认真的到来时,这始终是一个意外。”他又说:“许多方面还在继续改进,这些改进使磁共振成像成为一个更为有效的医学诊断工具。”

据路透社报道,另一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彼得·曼斯菲尔德从妻子那里得到了获奖消息,他竟以为这只是个玩笑。他对记者说:“我根本没有想到这些事。如果有人说你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么90%的人都会说:‘哦,算了吧,去蒙别人吧。’”

另一篇报道是路透社芝加哥10月7日电: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3名获奖者之一的安东尼·莱格特今天表示,在他的学术道路上他最先感兴趣的是古典文学,当时他并无意从事物理这个给他带来荣誉的学科。他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和青年时代,我脑子里最不愿想的事就是物理。”他又说:“我的爸爸是(中学的)物理老师,但是我的第一个学士学位是古典文学。”他说大学快结束时发生了两件事使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一是,苏联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二是,一个过去曾当过数学教师的退休牧师“照顾着我,教给我很多事情”“让我有了学习的信心”。他后来重新开始,拿到了第二个学位—物理学学士。

这三篇报道,不仅反映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高度谦虚,怀着一颗平常人的心,而且说明,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是培养出来的,而且靠他们自己对研究的兴趣、执着、勤奋而获得的。如果说教育有所功劳的话,那就是学校教育培养了这些诺贝尔奖获奖者求知的兴趣、执着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范例。我们不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吗?

[1] 原载《教书育人》,2005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