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1 / 1)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已开展了十多年。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规定了政府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领导和组织地位,并把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分为合格评估、办学评估、选优评估和学校内部评估,从而确立了政府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基本框架,但是对中小学还没有建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监督评估主要以学校毕业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尤其是初中升入普通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的比例,以及高中升入大学的比例。这就造成了考试的竞争,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施行素质教育,取消小学的升学考试,就近入学,改造薄弱学校,但这种升学竞争至今仍未见有所减弱。

另一个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监督评估系统是督学系统。1983年,中国教育部提出《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的意见》,教育部门建立了督导司,后改为督导团,各地方政府也成立了督导室,代表国家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在管辖地区内执行教育督导任务。但至今为止,中国的督学主要是协助各级政府监督检查下级政府执行教育法的情况,包括教育经费是否按时按量地投入,是否对学校危房进行维修改造,学校是否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办学条件指标以及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等,很少涉及学校教学质量问题。所以,中国的督导制度强调的是“督政”,而不是“督学”。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今后的工作就应该把重点转移到督学上来。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天天在讲提高教学质量,但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我认为,建立中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分为校外和校内两个体系。校外体系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机构。校内体系是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和教师。两个体系中应以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主,只有学校自己有了质量保障措施,校外教学质量体系才有效。

根据我国教学质量管理的经验,教学质量保障活动可以分为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大致可以反映在表1内。

(1)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教师资源:教师是影响学校质量的主要因素。教师资源是指全校教师的总数量、结构、水平和师生的比例。我国对教师的资格要求偏低。小学教师只要求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历,初中是大专学历,高中是大学本科学历。近年来已经提出小学教师要达到大学专科水平,取消了中师的建制。中学教师要具备大学本科的学历。

表1 教学质量保障活动

中小学师生的比例较大,一般为小学1︰23.74,初中为1︰l7.18,高中为1︰l5.38。当然各省市的情况不同。中小学教师每周上课时数为l8节左右,但班级比较大,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50人左右,有的小学班级达到60~70人。中小学教师职称按照教师的学历和资历评定,分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有突出成绩的可以被评为特级教师。教师职称分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3)学生资源:包括学生入学时的水平、群体结构、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的程度等。争取好的生源是各校特别重视的事。对于家长来讲则要求进高质量的学校。

(4)教学条件:包括校舍、实验设备、教育技术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学校环境等。教育部对学校生均场地、校舍面积、生均图书都有明文规定。

(5)教学信息:专指课程和教材。新的课程标准已由教育部统一设置,教材由各地编写,学校可以从已审定的教材中选用。课程标准中规定有校本课程,各校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设立选修课,编写校本教材。

(6)教学组织:包括班级的组织和编排,如是不是文理分科,是否按学生的成绩、能力分班等。教学组织包括教师的备课和教研的组织。

(7)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组织和进行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各校都十分重视。一般要求教师写出教案,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师是否能够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清楚,是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许多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组织听课,所谓观摩课、公开课,就是让别的教师听课,然后评论。

(8)课外活动:学生获取知识和身心发展要依靠课堂教学,还要通过课外种种渠道。优秀的学校都十分重视课外活动的组织。许多学校把课外活动当作学生身心发展的第二渠道,有的还称它为第二课堂。一般分学科性和文体性两种小组活动,此外还有群众性的课外活动,如少先队活动、远足、社会公益活动等。

(9)考试与检查:包括平时的作业检查和各种测试、期末考试、入学考试等。它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考试这种评估手段要运用得当。如运用不当会使教师和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泥坑,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0)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各种考核可以测量学生最后的质量,这种考核要把最终考核和初试成绩结合起来研究才有意义。如果有显著进步,说明教学质量是高的;如果退步,说明教学质量不高。但是通常外界,特别是家长只以最终成绩来判断学校的好坏。这对一所学校,尤其是基础较差、生源较差的学校是不公平的。

(11)办学效益:指产出和投入的比例。产出多和好,而投入少的是高效益,产出少而投入多的是低效益。有些学校虽然成绩很大,但投入很多,产出与投入的比例较小,这说明这所学校办学的效益并不高。例如,学校投入很大的资金购置了大批电脑设备,但利用率却不高,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就是一种浪费。但一般人们很少去检查办学效益,往往用学校硬件的先进与否来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这是一种误解。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这几个环节的运行还需要学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系统才能实现。

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执行的。我们就不去讨论了。

[1] 原载《中国基础教育》,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