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一把“双刃剑”[1](1 / 1)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环节。有的教师课讲得又多又细,只注重教学结果,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举一反三。有的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结果学生能触类旁通。可见,课堂教学既能培养,也能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创新教育,其实创新教育并非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环节。不仅因为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主要活动,还因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一个人没有知识,何来创新?没有基本能力(包括思维、记忆、想象等),何来创新?创新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性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既掌握好基本知识,又充分发展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好呢,还是留有余地,让学生多思考一下好?有一种教师,教学很认真,对课文分析得又细又透,结果学生能准确地掌握教师教的结论,却不会去思考别的结论。另一种教师只讲解课文的基本要点,更多的是提出问题,并留有足够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结果可能得出多种结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我想大家都会赞成第二种教师。但是为什么第一种教师在现实生活中还大量存在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怕考试指挥棒,考试往往只考知识,不考能力;二是思想不解放,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发展了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都是好心,结果却适得其反。

教学是重结果还是重过程又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只重视学习的结果,学生能够把教师讲的结论记住就能考一个好分数。但学生对某种结论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他掌握的知识也只是一种死的知识。这种学习过程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思维,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见解,从而培养起独立思考、既不盲从又不固执己见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以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的教学思想正确,在教学中能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处处越俎代庖,不引导学生参与,不启发学生思考,不重视学生的不同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一种依赖性,创新意识就会被压抑。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好似一对孪生兄弟,彼此不能分开。学生光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不够,还必须与实际相接触。如果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不去与实际相联系,不去进一步思考,这种知识是死的知识,没有生命力的知识。只有在实际中才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各种问题,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它、思考它、解决它,就培养了实践能力,同时也就培养了创新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不愿意让学生到实践中去,生怕耽误了学习,影响考试成绩。实际上学生的知识不只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是活生生的知识,如果把它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就能获得真正的知识。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是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行动遇着困难便不能不思想,思想贯通便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以行动,便走上了创造之路。”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1] 原载《辽宁日报》,2002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