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与时俱进[1](1 / 1)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重要论断,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刻论述,对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贯彻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为契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工作实际,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第一,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它是关系到大工业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是关系到大工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今天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如果说传统发展观强调一事物自己的运动和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多个事物的联合发展和相关运动;如果说传统发展观强调每一主体的个人发展,自己掌握自己命运,那么可持续发展则主张“让我们共同决定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非常注重发展的联动效应和持续效应,注重长远效益,致力于推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主体、不同侧面的良性循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得以全面发展,就是为了确保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地为一时考试成绩,包括高考成绩,而牺牲支撑学生一生发展的身心健康和主体精神的发展,从而使学生不能在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其价值。

第二,要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结合起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这一理念,自20世纪中叶提出以来,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终身教育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社会,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发展的水平。因此,要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需要克服教育中的功利主义,着眼人的未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在未来社会,学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

第三,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只有个性的充分发展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是有差别的,只要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全面发展教育,着重在发展的各个“面”的“全”上,而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所以,往往在同一个时间内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规格、同一个考试、同一个要求去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这样就造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人才,人才缺乏个性,缺乏创造性,导致人的“平面化”甚至“平庸化”。因此,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使他的智力和体力能够充分发展。

第四,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与树立创造奉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七一”讲话的发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论述,向我们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一个民族也好,最宝贵的品质是创造奉献,与时俱进。每一个人的个人发展,只有成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链条中的有效一环,才能够使自己的发展更有价值;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个人发展,只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够找到个人发展的正确价值定位;人的每一个时期的发展,只有努力为以后各个时期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才能够保持个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实现上述要求,在教育中就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以考试成绩、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质量的标准,而要采用多种评价标准,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奉献精神,提倡以奉献引导创造,以创造奉献为人生最高追求的“创造奉献价值观”。所以,素质教育要特别强调着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教育是人走向创造的助跑,是对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的提升,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一代代的创造接力。只有努力培养创造主体,推动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创造,才是抓住了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内涵无比丰富、博大精深。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努力贯彻,为推进教育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