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也必然是学习社会,学习社会是与知识经济相辅相成的。在传统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学习主要是一种继承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运用既有的知识去应付可重复发生的情况。但富于不确定性的信息社会则要求人们不断地对付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与危机,这意味着创造性学习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因此,创造性也是学习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
当然,创造性并不是未来社会的唯一特征,创造性也不是对人才的唯一要求,但创造性无疑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够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是需要教育界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近年来,来自教育内部和外部的种种批评,使我们看到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成熟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机制。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向,为消除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了政策指南。但是,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何激发所有学生和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才观,如何采用合理的人才评价方式,如何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儿童的创造性,如何推行教育的信息化,如何通过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第一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问题。当提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以后,便有人提出由教知识变为教能力、由练知识变为练能力、由考知识变为考能力的观点。我必须指出,这仍然是一种旧的思维方式的延续。我一直主张,不仅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还要有利于他们的主动发展,因为,创造性内在于人的潜在素质,它不靠外在的灌输而获得。相反,模仿和掌握外在灌输和训练的东西,虽然有时有助于创造性的发挥,但它本身并不是创造性。任何创造都是主动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受教育者自由、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使他们身上内隐的创造性素质外显出来。第二是面向全体的问题。有人认为创造性只是少数人特有的素质,总是把眼光盯在少数尖子身上,热衷于进行所谓精英教育。实际上,这正是窒息创造性的教育。创造性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如果整个社会的氛围是循规蹈矩的,如果大多数人的思维是因循守旧的,那么特立独行的人也很难脱颖而出,精英队伍也只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相反,只有真正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整个民族的活力才能被真正地焕发起来。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育本身就应该具有创造性,就应该具有自我革新的内在活力。
[1] 原载《辽宁日报》,2002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