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1](1 / 1)

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7所学校提倡“愉快教育”,这是很好的思想和经验。毛泽东早在1972年就提出,要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精髓,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愉快教育”正是符合这个精神的。

“愉快教育”的精神实质是要让儿童乐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只有学生愿意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写了一本《教育过程》。他在书中写道:“追求优异的成绩,看来包含着几件事情。这些事情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么教和怎样引起学生兴趣也有关系。”引起学生兴趣,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愉快教育”就是要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产生,是客观世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大脑里的反映。学习动机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正确的动机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学习动机还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种。所谓外部动机,是指它的目的不在于学习本身,而是通过学习想得到所要的东西,如想得到奖赏、得到好的分数等。所谓内部动机,就是学习的价值使学生产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行动是由学习的内容、学习本身的吸引力引起的,不是为了其他目的。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产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我认为,学习动机还应该包括学习的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它们之间有联系。学习目的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理想,有了理想就有了学习的动机。对小学生来讲,培养远大的理想是必要的,但他们还不大能理解理想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动机就是十分重要的事。

我还认为,学习的外部动机也会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机。例如,有些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或者没有信心,但经过教师的鼓励、帮助,使他有了信心,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了渴求学习的内部动力。“愉快教育”就是通过快乐的学习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喜爱学习的内部动力。

“愉快教育”不是简单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它却起到了减轻学业负担的作用。正如上海第一师范附小的经验中指出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即使没有作业,学生光是坐在教室里,心理负担已经超重。如果教师能从情感教育入手,改革教材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即使不布置作业,学生也会主动地、努力地去钻研。”这是很正确的。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首先要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当前小学生的负担过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业过多,这是有形的压力;还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就是升学的压力。后者比前者更沉重,而且是前者产生的原因。因此,要真正解决学生的负担问题,首先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把学生从考试中解放出来。

“愉快教育”的出发点是更好地培养人才。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只会呆读死记、照章办事的官吏,而是需要有创造精神、奋斗精神的人才。把学生从升学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从沉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就有利于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

从7所学校的经验可以看到,他们开展“愉快教育”是从多方面着手的:从内容上,重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从形式上,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生动活泼。

开展“愉快教育”,首先要从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入手,要树立新的人才观,要克服几千年来存在的“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旧思想。旧的人才观认为,只有出人头地、高官厚禄的人才是人才。在这种传统的旧观念影响下,似乎只有上大学,成了专家、学者、科学家、政治家才是人才。这种人才观是狭隘的、不科学的。社会主义的人才观应该是,凡是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一定贡献的都是人才。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各行各业都能出人才。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实际上是“读书做官”论的一个反面,认为读了书而做不了“官”就是无用。这是错误的人才观的反映。每个教师、每个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才能更好地开展“愉快教育”。

旧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客观地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对象。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旧观念,要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启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

开展“愉快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崇高的思想境界、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教育艺术,才能运用自如地开展“愉快教育”。单从方法上着眼的改变是不能持久的。要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愉快地进行教育。

愿“愉快教育”在中华大地上普遍开花。

[1]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199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