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教育”的经验值得推广[1](1 / 1)

北京一师附小、上海一师附小、无锡师范附小等7所小学关于“愉快教育”的实验报告,很有说服力。他们的经验都很好,值得在全国推广。为什么说他们的经验很好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他们的经验好就好在都是从培养人才出发,而不是从追求升学率出发。培养人才,就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能只抓智育,不抓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培养人才,就要让学生不仅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人才,就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不是呆读死记。7所学校都注意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培养人才,在内容上注意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开展;在形式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给学生创造乐于学习、愉快学习的环境。

第二,他们的经验好就好在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获得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通过他们内部的矛盾斗争。学生是教育对象,但他们与物质生产的对象不同,是认识世界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对教师的讲解、教导具有主观选择性。因此,只有符合学生主观愿望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愉快教育”正是符合这个要求。它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启发学生学习,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学习。这样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更好。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愉快教育”正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小学儿童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也比较薄弱。他们对待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对感兴趣的东西就愿意努力去做;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就不愿意去做。“愉快教育”从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出发,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小学儿童都有旺盛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可以因为教育得法而越烧越旺,也可以因为教育不得法而被窒息。我们常常见到孩子在小时候不愿意离开父母上幼儿园,但从来没有见到六七岁的孩子不愿意上小学。孩子到了六七岁,总是迫不及待地想上小学。对他们来讲,背上小书包、戴上红领巾,是他们生活中的新起点。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上学以后不久就不想上学了呢?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的生活不能吸引他们,教育不得法把他们的求知欲压抑了。学业负担过重,使他们没有玩乐的时间,因而使他们厌学。从这一点上来讲,可以看到,教育的效果并不总是正面的,它可能得到负的效应,关键在于教育是否得法,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愉快教育”注意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重视寓教于乐,使儿童的求知欲永远保持旺盛。

第三,他们的经验好就好在创造了各种教育方法,使学生学得更好。“愉快教育”不是简单地减少学生作业,而是把学生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上海一师附小的经验中有一段话很有意义,他们说:“当前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如果仅仅用限定作业时间量的办法是难以解决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即使没有作业,学生光是坐在教室里,心理负担已经超重。”我完全同意他们的观点。如果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如果教育得法,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个负担。如果用分数来压学生,把六年的课程压缩成五年,最后一年用来复习以应付考试,则会加重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使学习本来是快乐的事,变成苦差事。当然,鉴于目前全国对教育的认识,鉴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阴影还笼罩在广大师生头上,教育行政部门采取行政措施,规定课外作业总量,把学业负担减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愉快教育”的经验好就好在不仅能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得更好、更活,而且能培养学生高度的自信心、责任心,能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和创造精神。这些心理品质对社会主义新人来讲比知识更重要。他们在小学里养成了这些品质,对他们的一生都有意义。

第五,开展“愉快教育”的关键在于改革,在于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修养。首先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包括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才观?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只要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就是人才。人才是有层次的,不仅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是人才,各行各业也都出人才。因此,教师不能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看不起。何况各个学生发展水平不平衡,很可能有些学生是大器晚成。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愉快教育”是我国教师创造出来的经验。全国可能还有许多学校有这样的经验。“愉快教育”也是继承了历史上进步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而发展起来的。让我们大家都来努力端正办学思想,坚持全面育人,从而为祖国培养大批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 原载《人民教育》,199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