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外活动[1](1 / 1)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要把课外活动推广开来,还有校外活动。校外活动是指由校外教育机关领导和组织的学生的课余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课外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应该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总是有限度的。每天一般只能上五节课,至多六节课,但学生的身心发展绝不会因为课停下来而停止。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特别是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富有好奇心,但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够,模仿性、依赖性很强。学生富余的课外时间如果不用有意义的活动去充实它,他们就可能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去从事有害的活动,从而走入歧途。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多布置点作业让他们做,省得他们去玩呢?这是不对的。学习是一种智力劳动,智力劳动也会产生疲劳。一天五六节课已经使学生很疲劳,如果再用作业去压他们,他们的脑神经就更加疲劳。应该换一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使一部分脑细胞得到休息,另一部分脑细胞活动起来。各种活动互相交替,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外活动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促进儿童才能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人才。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没有创造性、开拓精神,就不可能取得新成绩。学习书本上的一点死知识,墨守成规,已经不能应付瞬息万变的世界。所以,现代教育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才能。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的原意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才能,这些才能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时刻考虑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一个十二三岁的学生还没有自己的爱好时,教师就要为这个孩子感到忧虑。他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培养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长大以后,他只能平平庸庸,不会有多大成绩。

这种爱好和特长怎么能够得到发挥呢?除了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外,就要利用课外活动来发现、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也就是说,要把课外活动看作一个成才的道路来利用和组织,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为什么课外活动更有利于成才呢?因为课外活动不受教学计划的约束,没有考试、打分等心理上的压力,能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自由地发展。

第二,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活动称为学习的“智力背景”“大后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功课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课外活动,功课差的学生不能参加课外活动,以免影响正课的学习。这是一种误解,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功课差的学生怎样才能让他功课好呢?当然要分析原因。所谓后进生,并不是天生就是愚笨的人,除了天生智力低下的儿童外,一般儿童变成后进生无非有两大原因:第一是对学习失去兴趣,第二是课堂上教师讲的课他没有听懂,课后又缺乏辅导,久而久之,功课跟不上。为什么学生缺乏兴趣?原因也很多,或者因为教师讲得不生动、枯燥乏味,或者因为别的活动对他更有吸引力。总之,教师的教学没有能吸引他。这是一个教育问题。我常讲,儿童一般不愿意进幼儿园。但没有一个儿童到了六七岁的时候不愿意上小学的。可为什么有的学生上了几个月就逃学呢?除了有大孩子用不良活动吸引他们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不得法。

对于功课已经差的学生怎么办?是限制他参加课外活动,还是利用课外活动来引起他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当然应该采取后一种方法。我们有的老师却不是这样,对功课不好的学生不让他参加课外活动,增加他的课内、课外作业。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进步,反而使学生更厌恶学习,思想上产生一种对抗的情绪。明智的办法是从课外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位老师遇到一个学生不爱学语文。这个老师不是强制他学习语文,而是利用课外时间给他读书。老师选择了一本很有兴趣的书读给他听,每天读一段,读到最有兴趣的时候,就停下来,说今天老师还有事,明天再读吧。几天以后,学生越听越有兴趣,要求老师多读一些,把一个故事读完。老师说,那好吧,这本书借给你,你自己回去看吧。于是这个学生就把书带回家,很快就读完了,以后又向老师借第二本书。就这样,他喜欢读书了,学习语文也有兴趣了,功课慢慢好起来。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看作开发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智力的有力手段。所谓学习困难,就是学生对教材的领会、理解和记忆都有困难。他们往往一项内容还没有理解,另一项内容又来了;好不容易把一项内容记熟了,另一项内容又忘记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教师的做法是不许他参加课外活动,让他用更多的时间去复习教材,认为既然他课内的内容还掌握不好,哪有精力去学习课外的东西。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苏霍姆林斯基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否定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学习上困难越大的学生,越应该参加课外活动,特别是课外阅读。学习困难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阅读不是放任自流的,而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进行的。

有的家长也有错误的观点,认为学生负担已经很重,不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其实这样适得其反。课外活动越不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就越贫乏、越狭窄,他对课堂上的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就越差。课堂上掌握知识的能力差,做起家庭作业来也就很吃力。我们常常看到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学习都比较好,为什么?并不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比工农的孩子聪明,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天天在教孩子,重要的是知识分子的孩子由于在环境的影响下,总是较早地接触到书本,接触到知识,孩子的智力背景比较宽厚,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吃力。

因此,课外活动,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扩展学生的智力背景,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第三,课外活动能够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说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遇到问题,经过思想上的矛盾斗争,矛盾解决了,思想就会提高一步。当然并不是说教师的教育不重要、思想品德课不重要,而是说,要把课上课下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要有一个思想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正确与不正确、先进与落后、知与无知的斗争。这种斗争只有在学生自身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种矛盾斗争的环境,制造情景,课外活动就是很好的形式。一个球队,一个文娱小组就是一个学生集体,在活动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如个人与集体的矛盾、集体与集体的矛盾、勤奋与懒惰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等。通过解决矛盾,学生的思想觉悟就会提高。同时,有了充实的生活就能抵制不良行为的影响。

第四,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工作、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课外活动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有许多工作要做。在这些工作中,学生可以锻炼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课外活动中,低年级学生还会与高年级学生在一起,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有帮有学,可以互相促进。

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从性质上、内容上、形式上都不同,特别是不要把课外活动当作课堂教学的继续。有的教师把课外活动当作课堂教学的继续,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补课,这就抹杀了课外活动的特点,也就抹杀了课外活动的优越性和教育意义。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不同意把课外活动称之为第二课堂,这样容易误解,误认为是课堂教学的继续。

那么课外活动的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课外活动的自愿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一种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才能。因为是学生自愿参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比较高。许多艺术家、体育运动员为什么都是在少年宫、业余体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呢?就因为这些地方的活动是学生自愿参加的,是符合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的,学生自己有这种积极性。因为是自愿参加,他把这种活动小组当作自己的组织,在活动中能够比较自觉地遵守纪律、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纪律性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因此,要特别强调课外活动的自愿性,没有这种自愿性,以上的优越性也就没有了。参加课外活动不能对学生强迫命令。

第二,课外活动的自主性。课外活动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和辅导员处于指导和辅导的地位。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人,他们商量计划,组织活动,这就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因为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因此,教师切忌在课外活动中包办代替。如果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包办代替,就失去了课外活动的优越性,学生就会对它没有兴趣。20世纪50年代《光明日报》上有一组漫画,画着一个孩子和一个大人搭积木,大人给孩子搭了一个很好的房子,孩子却一脚踢倒它,自己重新搭起一个歪歪斜斜的房子来。

课外活动,包括班会、团队生活,凡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教师都不能包办代替。当然不是说放任自流,不去领导和指导,而是要学生领会教师的意愿,通过做工作,变成学生的意愿,指导的目的就在于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哪怕出一点差错也不要紧,不要大惊小怪,要注意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尊心。

第三,课外活动的灵活性。课外活动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它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考试,对学生没有心理上的压力,内容可宽可窄、可多可少,富有伸缩性。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条件和情况,根据学生的愿望开展各种活动。从形式上讲,活动的规模可大可小,低年级可以以群众性的游戏为主,高年级可以组织一些专门小组,也可以采用个人活动的形式。课外活动虽然没有考试,但也有成绩的检验,方式就是汇报演出、展览会、读书会、演讲会、各种竞技比赛等。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由于课外活动的灵活性,不强制性,因此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脑力负担,而且能够调节学生的脑力劳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认识课外活动的特点非常重要。只有认识了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外活动的优越性,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忽视这些特点,就会失去或削弱它的教育作用。

组织课外活动还有一些基本要求。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课外活动虽然是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但不能放任自流,不能说学生愿意组织什么活动就组织什么活动。要加强领导,要指导学生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和德、智、体、美、劳五育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我们特别反对庸俗、低级趣味的活动。

第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要避免成人化。低年级和高年级要有所区别。当然,也可以让高年级学生去指导低年级学生,也可以和低年级学生共同组织活动。要注意学生的能力,不要伤害学生的身体,例如,体力劳动对小学生要适度。不要搞有危险的活动,例如,打扫高层楼房的卫生、擦玻璃等。课外活动也不宜组织过多。

第三,不要把课外活动变成课堂教学的继续。在课外活动中,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应是自然而然地进行的。

第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愿性和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把握活动的思想方向,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组织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

第五,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光靠学校教师的力量开展课外活动是有困难的。

[1] 见连瑞庆主编:《课外活动与人才培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