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亟待发展的重要学科 —— 学科教育学[1](1 / 1)

课程、教材、教法,历来是教育家重点研究的课题。夸美纽斯、卢梭、洛克等教育科学的奠基人都曾对教育内容提出过许多精辟的意见,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从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这个体系至今还在起作用。但是课程、教材、教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同时,过去的研究主要是在课程的宏观结构上,对每门学科的理论则研究得很不够。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门学科的内容不断丰富,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最必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了。同时,也正是因为知识增长迅速,简单地把现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教会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的知识。因此,教什么、如何教、什么时候教,这些问题就摆在了教育者的面前。教学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了重大的发展。它对学科教育学的诞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各科教材教法虽然在师范院校内一直是一门必修课程,但历来不受人们的重视。在一些专业学科的教师、专家们的眼里,似乎教材教法不过是分析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会学生如何去上好一堂课的一些雕虫小技,没有什么学术性。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教材教法绝不只是分析一门学科如何传授,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分析如何根据一门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教育的规律把它组织成为一门学科。学科并不等于科学,一门科学要变成一门学科,需要经过一番改造。改造的理论就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就叫学科教育学。学科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既要研究该学科的科学规律,又要研究教育规律,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专门的人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门学问是发展不起来的。近年来这个道理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然,毋庸讳言,虽然几十年来教学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法的课程却显得十分陈旧。因此,重建教材教法的理论体系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把教材教法改造成为学科教育学是一次理论上的飞跃。教材教法过去只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部分。学科教育学则变成了教育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这种飞跃有没有根据,具备不具备条件呢?我认为是有根据的,现在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它的根据就是:近几十年来教学理论、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为学科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一批从事教材教法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放眼世界,解放思想,开展了对学科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现在来建立学科教育学应该说正是时候。现在正是学科处在新旧交替、人员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刻可以兼顾到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而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缺少了这两个条件都是不可能的。而我们现在恰好具备着这两个条件,《语文教育学》的出版就是一个明证。

语文,是中小学教学中的一门主课。一方面,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历来就有很大的争论。但是,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我国许多优秀教师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今天,把语文教学从目的、任务到内容、方法进行理论概括,总结历史上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教师的经验,把它上升到理论,编成《语文教育学》,这是语文教材教法的一次飞跃,是学科教育学的一个突破,值得庆幸。

由张隆华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突破了以往教材教法的框框,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从培养人的高度来谈语文教育。这是本书的特点,也是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学科教育学应有的特点。学科教育学不仅要讲教材如何编制、方法如何选择,更重要的是要分析本门学科在培养人的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教材的编制、方法的选择、本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这部《语文教育学》体现了跨学科的特点,既研究了语文的规律,又研究了教育的规律,并力图把两者结合起来。

这部《语文教育学》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继承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的历史遗产,重视总结优秀教师的新鲜经验。

当然,学科教育学还只是处在刚刚创建的阶段。语文教育学也不例外,它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的建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 原载《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