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教育改革(1 / 1)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都在纷纷议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为了适应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各国都在酝酿着新的教育改革。苏联1984年4月就公布了《关于普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及一系列实施这个方针的决议。1983年6月,日本中曾根首相成立了私人的教育咨询机构——文化与教育恳谈会,研究第三次教育改革[9]。该会于1984年3月22日向中曾根呈交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课题》的报告。1983年4月,美国全国质量委员会发表了一封致美国人民的公开信,题为“处境危险的国家,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信中提出了经过该委员会调查后发现美国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这封公开信引起了全国性的大辩论,许多学者、教育研究机构相继提出改革方案。其他国家也都在酝酿着教育改革的计划。i

那么,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有些什么特点呢?它对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所谓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是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在电子技术、能源、材料、宇宙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的革命。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将改变生产的技术手段、生产的工艺过程、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这一切都会对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新的科学技术发明不断涌现,造成现代生产的不断变革,而且这种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过去蒸汽机从发明到实际应用经过了80年;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经过了65年;电话机经过了50年;真空管经过了33年;飞机经过了20年。但到了20世纪40年代,从发现核裂变到生产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6年的时间;晶体管从发明到应用只用了3年;而激光从发明到生产第一台激光器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电子计算机从20世纪40年代生产第一台以后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第五代,它的性能增加了100万倍,价格降低到1/10 000,品种达6 000多种。过去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提高劳动强度,而现在主要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劳动者不掌握科学技术就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要求。

(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使社会劳动分工发生新的变化。农业社会里的主要劳动力是农民、少数手工业工人;工业社会里的主要劳动力是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的工人,农业人口流入城市,转入工人阶级队伍;现在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在减少,制造业工人的比例也在下降,而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据统计:美国1960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2%,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34.5%,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57.3%;到1980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仅占劳动力总数的2%,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21%,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77%。我国1983年统计,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0.7%,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16.3%,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13%。但是近年来,由于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已转入城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劳动分工还会像发达国家那样,发生新的变化。教育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改革教育结构和内容。

(三)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和内容。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过去,人参加物质生产过程主要是靠自己的体力,所以称为体力劳动者。但是,现代生产越来越多地要求工人运用他的脑力,也即社会劳动中科学性劳动的比重在逐渐增加,从而产生了新型的工人,即不但用手,而且用脑劳动的人。

(四)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和社会生活上的应用,必将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光靠科学是不能解释的,必须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释。这就促进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这就要求对学校教育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小学校里,不仅要让学生从小了解自然科学的常识,还要向他们介绍社会科学的常识,进行民主、法制、纪律等教育,使他们能够用正确的观点去解释由于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五)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使得学校教育只是传授知识已经不够了。据估计,世界上每年新发表的科学论文有500万篇,新登记的技术专利超过30万件。在短短的学校教育时间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新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即教会他如何学习,以便他自己能够去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使学生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创造性的思维、开拓的精神,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

从以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和教育的关系可以看出,必须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才能反过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