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战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般概况
现代教育是随着现代生产而产生和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性质上与资本主义教育截然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上。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青少年,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资本主义的教育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他们培养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人才和为他们创造利润的熟练劳动力。但是,教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特别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动的现代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得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值得我们研究,并从中了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吸取有益的经验。
战后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世界各国教育大发展和大改革的时期。这种发展和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特别是占世界人口约1/4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摆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枷锁,纷纷宣布独立,建立起独立的民族民主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民主运动高涨,人民大众要求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这一切都促进了各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二)战后一度萧条的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复苏,到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就开始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国际竞争由热战转为冷战,转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力量的较量。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技术干部和熟练工人,因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了“人才开发”“智力开发”的口号。
(三)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核子、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陈旧、方法的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和科技发展的要求,迫切要求中小学教育进行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不断变革,使得一个人不能以学校毕业作为学习的终结,而是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了教育手段的革命,广播、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大大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学校已经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
以上一切都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战后教育发生的变化 战后世界各国教育都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呢?
(一)教育的普及化。前面讲过,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延长的。战后,发达国家都把义务教育年限进一步延长,一般到9年或12年。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大发展,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已达到20%~50%。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才使教育发展停滞下来。在经济高速度发展的条件下,教育投资不再被看作没有经济效益的消费性投资,而被看作能够收到较大经济效果的生产性投资。教育经费在那些年代里有了较大的增加,教育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教育要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培养掌握技术的熟练工人和为现代化社会服务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单一的普通教育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必须有多种多样的学校。在中等教育日渐普及的今天,教育结构的多样化主要是在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大多数国家在高中分普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两大体系,许多国家在普通学校里增加职业性课程,为毕业生升学和就业做好两种准备。
(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使教育内容现代化。许多科学家认为,20世纪以来,特别是战后20年,科学技术有了飞快的发展,但是,在教育改革之前,中小学校的教育内容还是19世纪末的东西,20世纪以来没有明显的改变,特别是科学教育的内容陈旧落后,不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的要求。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震动了美国统治阶级,触发了这次教育改革运动。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增加教育的拨款,重点改进各级学校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即所谓“新三艺”;充实各级学校理科实验设备;选拔培养“天才”学生等。同时组织大批科学家和教育家编写新的教材,把现代的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充实到教材中去。这就是教育现代化的开始。以后,英国、法国、西德、日本、苏联等都相继实行教育改革。
(四)发展学生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情报知识总量的增加,使人类受到现代新知识巨浪的冲击。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知识教给学生。这就要一方面把最基本的、最先进的知识教给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去探索新的知识。也就是说,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去探索事物的奥秘。
(五)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新的技术在生产上应用,使生产工艺发生不断的变革,工人职能不断变换,造成工人的流动和失业。经过一次学习的职业训练不能保证终身的职业,这就促使了人们要不断学习和重新接受训练。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潮。随着这种教育思潮的出现,各种类型的学校和课程应运而生,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暑期课程等,利用各种时间,采用各种方式为成年人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现代化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广播、电视、录像、教学机器等技术手段,为成年人的自学和个别教学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