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内容和形式 小学生的劳动有手工劳动课、自我服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
(一)手工劳动课是教学计划中新设置的一门课。设置这门课的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训练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对科技制作、艺术创造的兴趣和能力,学会从事最简单的手工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小学生活泼好动,爱摆弄各种东西,手工劳动课适应了学生这方面的要求。另外,小学生的小肌肉、小关节还不发达,在手工劳动课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使用工具,可以促进小肌肉、小关节的发展。手工劳动课的内容安排是:低年级学纸工,从折叠、剪贴开始到用厚纸制作模型,也可以安排学泥工、捏泥人、做玩具;中高年级除纸工外,还可以学编织、缝纫、刺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学简单的竹工、木工。手工劳动课上应培养学生使用小刀、剪刀、直尺、锯子、榔头、针、缝纫机等简单工具,熟悉纸、布、线、塑料条、铁丝、麦秆、柳条等材料及其基本性质。
(二)自我服务劳动是指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的整洁的劳动。自我服务劳动是从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开始的。学前儿童首先要学会自己穿衣,铺床叠被。小学生要开始帮助大人打扫房间,清扫庭院,洗自己的手帕、红领巾;到中高年级,要学会洗衣服、缝补衣服鞋袜、做饭等家务劳动。在家庭里的自我服务劳动使儿童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个成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情,自己的生活不能完全依赖大人,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从小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学校里的自我服务劳动包括:做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绿化校园等。自我服务劳动不只是为自己服务,也包括为自己生活的集体服务、为同伴们服务。在学校里的自我服务劳动可以培养儿童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思想品德。
自我服务劳动是小学生劳动的重要内容。这种劳动能够培养学生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天天劳动的习惯。
(三)社会公益劳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义务劳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有力手段。列宁把公益的、不计报酬的劳动看作共产主义的萌芽。他认为,正是这种劳动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首创精神和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的崇高思想。
社会公益劳动中有服务性劳动,也有工农业生产劳动。例如,服务性劳动有:帮助搞好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维持公共秩序;宣传交通规则和维持交通秩序;宣传卫生常识和维护环境卫生;为军烈属挑水、打柴、做饭、洗衣,帮助老人、病人、有残疾的人做事等。公益性的生产劳动有帮助生产队[8]植树、积肥、捕虫;帮助生产队或军烈属抢种抢收;帮助工程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
(四)生产劳动包括手工劳动和技术性劳动。手工劳动是使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劳动,技术性劳动是运用机器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劳动。小学的生产劳动主要是使用简单工具的手工劳动。它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条件合理安排。例如,农村小学可以植树、育苗、种菜、种草药或其他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还可以养猪、养鸡、养鸭、养兔、养鱼等;学校在山区的可以种果树,采集和加工各种药材,编织箩筐等;城市小学可以开展工业方面的生产劳动,如糊纸盒、做玩具、制作教具、模型,为工厂加工零件等。有条件的小学也可以搞一些技术性的生产劳动,如开展科学种田的实验,研究病虫害的防治,种好试验田、种子田,用科学的方法养家畜等。
生产劳动的形式主要是回生产队劳动,或在校办小工厂(车间)、小农场(实验园地)劳动。校办小工厂、小农场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劳动的基地。它有利于教学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便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条件的小学应当尽力创建小工厂(车间)、小农场(实验园地)。
生产劳动可以和勤工俭学结合起来。它既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又可以为学校增加经济收益,为改善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兴办师生集体福利事业提供物质基础。开展勤工俭学还可以部分地解决教育经费的不足,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为普及小学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组织小学生劳动的要求 对于小学生劳动的内容,劳动量的大小,以及劳动的组织,都要认真考虑、周密安排,使学生通过劳动受到全面的锻炼和多方面的教育。为了把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组织得有成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注意在劳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但只有劳动实践,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不能使学生自发地形成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在劳动中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些学生反而会产生怕脏、怕苦、厌恶劳动的思想。因此,只有把劳动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劳动成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在劳动之前,要使学生明确劳动的目的、意义和任务。这样,学生才可能自觉积极地参加。例如,做清洁卫生工作、绿化环境工作,要让学生认识这种工作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的好处,参加这种劳动是有益于人民的工作。
在劳动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做一件事情要有始有终,培养学生不完成任务决不罢休的责任心。这种工作的责任心是每一个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在劳动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觉和严格的劳动纪律。例如:严格遵守劳动时间,服从指挥,严格遵守劳动的操作规程,注意劳动安全,不在劳动时打闹,爱护劳动工具,劳动完了要把工具收拾整理好。
在劳动过程中还要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护集体荣誉,服从集体利益,团结友爱,互相协作。
劳动结束以后要注意总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例如,植树结束时老师要向学生宣布,今天全班一共植了几棵树,全校植了几棵树,几年以后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子。学生听了一定会很感兴趣,以后他就会注意这些树的生长,并保护这些树木。如果植完树大家就散了,不在学生脑子里强化植树的意义,不告诉他们劳动的结果,也许过几天他们就会把这件事忘掉,或者还会做出损害树木的行动来。总结的时候要注意表扬在劳动中的好人好事,让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
(二)劳动的内容和分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特点。小学生年龄小,正在长身体的时期,骨骼和肌肉还没有生长成熟,安排他们的劳动要特别注意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过量、过重的劳动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劳动的内容和分量都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安排。低年级的劳动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加深劳动的内容,加大劳动的分量。总之,要做到力所能及、循序渐进,低年级主要是搞一些自我服务的劳动,要求学生自己穿衣、铺床、洗手帕、洗红领巾、洗小件衣物、打扫教室等;中年级学生要学会洗衣、做饭、缝补衣袜,同时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高年级学生除了要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外,要更多地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劳动的安排不仅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特点。因为每个学生的体质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身体有强弱,体力有大小。对体弱的学生要特别注意,不仅要合理安排劳动的内容和分量,还要注意他们的思想情绪和心理变化。有的学生虽然体弱,但很要强,教师就要说服他,实事求是地去做,要告诉他现在少干一些,等身体好了再多干一些;也有的学生因为体弱,养成了不爱劳动的习惯,教师就要教育他,适当地参加劳动,锻炼身体,使身体强壮起来。总之,劳动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三)学校对学生劳动内容的确定和安排,要考虑当地的情况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安排的内容要有所不同;农村山区学校和平原地区学校又有不同。例如,农村小学为了便利学生回生产队参加劳动,都要放农忙假,如麦秋假、大秋假,而不放暑假。农村小学更多的是参加农业劳动,城市小学则较多地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或简单的手工劳动。
学校兴办的车间或农业实验园地,不应以追求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要注意使学生学习到生产知识和技能,尽力把劳动内容与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当然,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很少,但通过劳动要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进行创造性劳动和科学实验的兴趣。
(四)组织小学生劳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和安全教育。预防发生劳动事故,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加强劳动的组织和领导。无论是集体劳动还是学生自己组织起来的分散的义务劳动,都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劳动之前,教师要对劳动的内容和地点了解清楚,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2.要向学生讲清楚劳动的内容和要求,讲清劳动工具使用的方法、应注意的事项。要有一定的安全措施,要列出几条要求让学生严格遵守。有时甚至要在学生中选择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安全员,监督同学遵守操作规程。教师应该参加学生的集体劳动,在劳动中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劳动中绝不容许打闹,特别是手里拿工具的学生不能打闹嬉耍。
3.劳动以后进行总结时,要把安全劳动作为总结的重要内容。表扬遵守纪律、安全劳动的学生,批评不注意安全劳动的学生,找出差距,为下次劳动做借鉴。教师要经过反复教育,使学生养成安全劳动的习惯。
4.不要组织夜间的、有危险性或其他有损健康的体力劳动,不要组织劳动竞赛。
总之,组织小学生生产劳动的目的在于教育,一切都要从教育出发,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