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劳动。劳动作为社会劳动时,它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源泉。劳动还创造了人类本身。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手从脚分离出来,双手获得了解放;劳动使大脑得到锻炼和发展;在劳动过程中,人们互相交往,逐渐产生了交往的工具—语言。这样,人类自身就在劳动过程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人类变得更加聪明、更加能干。
劳动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劳动能够使儿童的机体充满活力,改善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呼吸、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劳动还能培养儿童的智慧、情感、意志和高尚的品格。
学生参与劳动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条件。在劳动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促进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社会主义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劳动,不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要耗费精力,要做出努力,要有顽强的精神。只有学生理解了劳动的价值,在思想上和知识技能上为他们将来参加劳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劳动者。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学校中进行劳动教育的原因。
儿童只有直接参加劳动才能学会劳动。儿童参加劳动越早,劳动教育的效果就会越好。有的父母不愿让儿童参加劳动,认为儿童年纪还小,长大了自然会干活。结果使儿童养成不爱劳动的习惯,长大了就怕苦、怕脏、怕累。所以,从学前期就应当吸引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大人干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不断提高劳动的要求,这样,儿童就会习惯于从事紧张的、劳累的劳动,同时培养了他对劳动的义务感和责任感,长大了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新型的劳动者。
小学劳动教育的任务 小学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学习一些最基本的、最初步的生产知识和技能。
通过劳动教育,要使儿童认识到,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就不会进步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当劳动,不仅用脑来劳动,而且用手来劳动。劳动的果实不是轻易取得的,是劳动人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劳动是光荣的。自己不劳动,剥削别人的劳动是可耻的。小学生因为年纪还小,不能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现在还是在享受别人劳动的成果。但是,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参加生产劳动,将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劳动大军。因此,从现在起就要使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的劳动观点。
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态度和感情,要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劳动能创造价值,能为人民服务。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论是哪种劳动都要付出心血和汗水。教育学生不要轻视体力劳动,要培养他们热爱体力劳动,热爱和尊敬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平凡的劳动都是为人民谋幸福,都要受到尊重。要教育学生热爱平凡的劳动,包括农业劳动、服务性的劳动。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仇视剥削阶级,鄙视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思想感情。
通过劳动,学生逐渐地养成劳动的习惯,养成对工作的责任心。劳动是要付出代价的,是会使人感到疲乏和劳累的,但是劳动是会有收获的。当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时,他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会推动他进一步喜爱劳动,这样就会逐渐养成劳动的习惯。例如,清洁卫生的劳动,结果是房间清洁整齐了,周围环境优美舒适了,人的心情舒畅了,以后他看到哪里有脏东西,就会产生非将它清扫干净不可的心情。这时,劳动已经成为他的一种需要。劳动习惯一旦养成,人就会变得勤快起来。
小学生参加劳动,也是为了使他们学习一些最基本的、最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例如,饲养家畜和家禽、割草、编织、刺绣等。我国工农业正在向现代化发展,进行现代化生产需要先进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小学生还不能参加复杂的技术性劳动,但是,手工劳动是技术性生产劳动的基础,它可以使学生初步熟悉各种简单的劳动工具,获得初步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并锻炼灵巧的双手,为将来从事复杂的生产劳动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