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在规划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又重申“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对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这几个概念及其联系有一个明确的理解。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最高追求
人类很早就萌发了对人的完美、和谐发展的追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当时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想培养“智、仁、勇”全面发展的人。古希腊重视和谐教育,希腊人认为,美就是和谐,或者说和谐就是美。希腊人所理解的人,不仅是心灵美,而且身体也美,心灵美和身体美的统一才真正体现了和谐。[2]亚里士多德就要求遵循儿童的自然行程,通过体育、德育、智育使人得到理性和体魄健美的和谐发展。但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充其量只有统治阶级才能受到这种教育,而且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即使古代智者提出的和谐发展,也是不全面的。中世纪宗教更是认为人生下来是原罪的,为了赎罪,人要禁欲,泯灭人性。文艺复兴冲破了神的束缚,肯定了人的价值,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教育家根据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继承和丰富了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提出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培养个性自由发展的“自然人”的思想。裴斯泰洛齐主张通过教育与劳动结合,促使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提倡人人都要劳动,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如傅立叶所说的“协作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3]。欧文不仅坚持这一主张,而且开展了教育实验。虽然这种实验在资本主义的分工制度下注定是要失败的,但却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奠定了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做出了科学的历史分析,指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现代大工业生产决定了需要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能承担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后面我们会做全面论述。
从上面的陈述可以看到,历史上先进的思想家、教育家无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并不全面,而且论述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曾追求过人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都没有能阐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发展的条件。只有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才科学地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学术界已经有许多论述,差不多每本教育学教科书中都要论述到。有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有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有的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更多的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论述。我们这里不做这方面的辨析,只是简单地梳理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的一些逻辑思考,从而了解人的全面发展在什么条件下提出来,它的本质内涵是什么,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首先考虑的是人的本质。究竟什么是人,人怎么区别于其他动物?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是劳动,是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道:“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5]劳动改变了人自己,也就是我们常常讲到的,劳动创造了人。而人的劳动是创造性的,是从创造工具开始的。尽管猩猩也能用树干去采果实,但它不会制造工具。只有创造性的劳动,才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同时,人的劳动不是个别地存在的,人在劳动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因而人不是个体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中。因此人的本质除了会创造性地劳动外,还有他的社会性。所以马克思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
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的区别时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7]有没有意识,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这种意识是由他的个性和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这种意识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劳动过程中,在与外界的各种交往中产生的。
人的发展取决于生活方法、环境和社会分工。马克思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8]社会分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第一次分工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9]这种分工的结果,出现了阶级社会和私有制。因此,马克思指出,分工是和私有制紧密联系着的。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一部分人只发展脑力,另一部分人只发展体力。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的片面发展越来越严重,到工场手工业时代,人的片面发展到了极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地分析了这种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畸形发展。工场手工业把一种手工艺分成各种工序,把每道工序分给个别工人,作为他终生的职业,使他终生束缚在一种技艺操作和一种工具之上。由于劳动被分成几部分,劳动者自身也被分成了几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就要牺牲其他一切肉体和精神能力的发展,工人便成了极端畸形发展的人。在这里,劳动者不仅智力得不到发展,而且肌体的发展也越来越畸形。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的产物,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别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10]
但是,大工业机器生产却要求工人的全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产物。生产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互相促进,科学技术一有突破,生产力就会几十倍、成百倍地提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由于生产的不断变革,也就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使工人职能不断地变换。过去传统生产中,一个工人的职能一辈子没有变化,在大工业生产中就大不相同了,工人的职能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变革而不断变换。所以马克思说:“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11]而劳动的变换成为大工业不能克服的自然规律,并且带有自然规律的盲目破坏力,“大工业又通过它的灾难本身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更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又说:“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工人人口;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12]
大工业生产不仅要求工人全面发展,而且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传统的手工业的手艺掌握在个别人手里,成为一种秘密,在同行中互相保密,只有经验丰富的内行才能洞悉其中的奥妙。马克思把它称为掩盖生产过程的帷幕。“这层帷幕在人们面前掩盖起他们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但“大工业撕碎了这层帷幕。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工艺学揭示了为数不多的重大的基本运动形式,不管所使用的工具多么复杂,人体的一切生产活动必然在这些形式中进行”[13]。这就使人们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成为可能。马克思预言,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工艺教育将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使工人在生产劳动和教育的结合中得到全面发展。
另外,大工业生产创造了高度的劳动生产率,“于是,资本就违背自己的意志,成为社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创造条件的工具,使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缩减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的发展腾出时间”[14]。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即劳动时间以外的时间,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大工业生产要求工人全面发展,但大工业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上又再生产出旧的分工,生产的不断变革不断地把只有局部发展的工人抛向后备军。这是很大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需要社会变革以外,就要求工人学习,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所以马克思讲,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教育将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使他们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15]
人的片面发展是私有制及其分工造成的,只有消灭私有制及其分工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但是反过来,只有个人全面发展了,私有制才能最终被消灭。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到的:“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交往的现有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他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命活动。”[16]因此,在私有制消灭以后,人类将真正进入“自由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17]到那个时候,人的发展不再是为了从事物质生产,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即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以人类能力发展为目的。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考察。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和运用[18];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生产劳动同教育的结合来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概念,必须在消灭私有制及其分工以后,才能真正达到这个理想。同时,马克思又辩证地指出,只有在个体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私有制才会彻底消灭。马克思的伟大就在于他不是抽象地论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第一次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生产联系起来,而且预见未来发展的必然。[19]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命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像古代思想家那样提出的善良愿望,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的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它只有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即现代社会才能提出来。
但是马克思又认为只有在消灭私有制及其分工以后才能实现。这是因为马克思以阶级分析为方法,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总是资产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总是想用最廉价的劳动力来从事生产,不愿意给工人以更多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生活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虽然马克思已预见到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变革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但还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科学技术如此迅猛发展,使知识不再是资本奴役的工具,而是成为现代生产的第一要素,因而也就没有预见到知识生产会冲破体脑的分离和旧式的分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它一旦与生产结合,社会生产就发生深刻变化而飞速地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已预见到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序言中就写道:“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20]生产的狂飙发展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明显,它所引起的社会变革是过去难以想象的。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下简称《学会生存》)一书的序言中就写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东西足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相比拟。”又说:“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用机器去代替和加强人类的机体功能。可与这种产业革命和最初的机器时代相比的是,科学与技术革命同时还进而征服了人类的精神世界。”[2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核子、电子的发现和应用,使得生产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私有制并未消灭,但旧式的分工正在逐渐被打破,蓝领工人正在与白领工人相融合。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用机器代替和加强人类的机体功能。20世纪中期的新的科技革命是用智能机器代替和加强人类的脑的功能,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这就更加要求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远程教育、互联网、数字化的普及更给世界带来了无穷的变化,也为人们学习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极大的便利,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今天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工业革命初期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那时把工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体脑的结合)作为大工业生产的生死攸关的问题。而新的科技革命时代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时代的生产不仅要求工人全面发展去适应大工业生产,而且要求劳动者创新知识,创新技术,把这种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当作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去推动社会生产;过去劳动者主要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现代的劳动者已经不是指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而是包括参加生产的所有人员。因此,新的时代不仅要求工人(体力劳动者)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接受教育,促进体脑结合,而且要求所有劳动者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工业化社会初期和信息化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模型(见图1)来说明。
图1 社会生产与人的发展的模型
新时代的另一个特征是教育的民主性。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的全面发展已经不只是政治经济学上的概念,不只是为了大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是人类对自身完善的追求。虽然在当今社会里,由于分工还存在,像恩格斯所说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充分自由地发展和运用还不可能完全做到,但人的全面发展已经作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目标,已经有了全新的意义。没有全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今天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有扩展,它不仅是指生产者的体力和脑力的充分发展,而且指所有人的体魄、智力、精神、兴趣、爱好、人格等各种能力得到圆满的发展,也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我国,它的内涵全部体现在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中,即“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表述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又在新的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过去教育方针主要是针对学龄期教育,也即学校教育而言的,今天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全体人民通过不断学习达到全面发展,其外延更为广大,意义更为深远。
如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教育与学习。《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科学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与训练有了全新的意义,使人类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获得许多全新的内容和方法,并且是第一次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革命。”[22]教育和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结合的多种形式。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互联网都给学习者提供了随时随处学习的条件。
四、全民教育是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民主化是普遍的要求。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和后来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都强**育是人人享有的权利。人民大众也对教育抱着极大的期望。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的:“过去人们把一切事物都视为万能的主宰按照事物的自然秩序所做的安排,因而甘愿忍受一切痛苦。现在不然,单就经济、福利与生活水平而言,人们已不再甘心于把人分成不同的阶级而使自己居于不平等的地位;也不再甘心忍受那种使整个民族受苦的挫折。他们也不再听任教育居于不发达的状态,特别当他们开始相信普及教育是促进经济起飞和收复失地的绝对武器时,尤其如此。”[23]
这一段话有多层的意思:第一,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民主意识高涨,人们不再相信注定的命运,要求通过教育来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已经得到改善,教育成为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途径,人们期望着通过教育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第三,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殖民国家的统治而宣告独立,它们深深感到普及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对建设独立国家的重要性。因而教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教育先行,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第一次成为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共识。
1990年3月3—5日,在泰国宗滴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在全世界掀起了教育民主化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都竭尽全力落实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推动教育的普及。2000年又在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召开大会,通过了《达喀尔行动纲领——全民教育: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的文件。文件提出共同承诺的六大目标,不仅强**育的普及和公平,而且把保证教育质量作为重要的目标。全民教育追求的是人人享受教育的权利,满足他们的基本学习需要,丰富他们的生活及其全面生活经验。
全民教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和含义。对于许多不发达国家来说,全民教育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基本学习需求,摆脱贫穷,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对于发达国家或者社会进步的国家,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的受教育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体人民真正享受到教育的权利,社会才能进步,个体才能不断完善,得到全面发展。也只有社会每个成员都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步入现代化社会。这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已经不只是为了大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是作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目的,教育和学习不再只是为了谋生,而是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完善的追求。
五、终身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仅使现代生产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且改变了教育和学习的全部意义,使人类进入了学习化社会。
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生产变革,正如100多年以前马克思讲的,造成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工人要接受教育,力求多方面的发展。这种情况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更为严重。《学会生存》一书用了差不多同样的语言描述了这种情况:“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欲望。”[24]终身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远程教育、互联网的发展,使教育和学习冲破了学校教育的牢笼,使得教育随处都在,随时都是。“科学与技术的革命、人们可能获得的大量知识、庞大的通讯传播网的存在,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体系,表明了某些教学形式的弱点和其他一些教学形式的优点,扩大了自学的活动范围,并且提高了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5]
终身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刚刚提出来的时候仅仅被理解为成人的职业培训以适应生产的不断变革。当时许多国家的终身教育立法仅涉及企业对工人的培训。但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国家对整个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个教育系统都要纳入终身教育系统之中。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教育的形式不限于学校,包括了一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学会生存》一书对终身教育是这样描述的:“最初,终身教育只不过是应用于一种较旧的教育实践即成人教育(并不是指夜校)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步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个方面,即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最后,到现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了。”[26]
可见,终身教育的概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终身教育开始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潮,逐渐发展成一种制度、一种教育系统。到21世纪初,终身教育的概念正在逐渐被终身学习的概念所代替。终身学习更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更体现了学习化社会的特征。
终身教育不仅要求所有教育都纳入它的系统,而且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那种只传授僵死的知识,脱离实际教育模式再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会生存》在分析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时,严厉地批评了今天的教育,指出:“学院模式已经过时和陈旧了”,“它过分地依赖理论和记忆。它给予传统的、书面的和复述的表达方式以特殊的地位,损害了口语的表达、自发精神和创造性的研究”。它要求“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27]该书尽管写于1972年,但至今仍未过时,它的这些观点仍有现实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表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论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委员会认为“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28]“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29]终身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告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委员会认为:“这四种‘知识支柱’中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30]委员会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31]
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动态的,脑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发展也是动态的,我们不能说到哪一天,哪一个水平我们的脑力和体力就已经达到了极限,人已是全面发展了。据脑科学研究发现,我们今天的人脑利用开发还仅仅是一小部分。同时脑力也是在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社会生活在不断变革,人脑也在不断发展。同时,随着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劳动时间在减少,闲暇时间在增多,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因此,人们通过终身学习,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人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发展。
六、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和谐社会,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要和谐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和谐。要达到人人和谐,人自身需要全面和谐发展。虽然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还没有消灭,还不可能达到人的彻底解放,使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自由发展和运用,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达,无论在需要上还是在可能性上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那样,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必然会把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就是根据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在我国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人为本,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同时提出来,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彻底解放。
那么,什么是学习型社会?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就是不断创新的社会。具体的内涵包括:以个体学习、终身学习来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以组织的学习和创新来追求组织的发展;以社会的学习和创新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个体学习是基础,以每个公民的个体学习、终身学习来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反过来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最终达到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学习型社会可以用上页的模型来说明(见图2)。
图2 学习型社会模型
这个模型说明,在学习型社会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都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通过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又反过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达到人类的最高追求。
要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在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制度上有所创新。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全社会的事情,绝不是教育这一个部门的事,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努力。按照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教育要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不是单纯地传授现存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特别重视职业培训和员工的继续教育。因此,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应该成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应该受到劳动人事部门和企业界的重视。当前我国社会正在转型时期,大批农民要转移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上来。这批劳动力的培训是能否建成学习型社会的关键。要重视社区文化教育的建设,尽可能地为全体公民提供自由学习的条件。
[1] 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1卷,135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3]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3卷,508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5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201~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29~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0]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4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533~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535页。
[1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533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2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14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6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61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61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1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15页。
[2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180页。
[2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12~1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8]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9]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89页。
[30]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7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