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学校教育,忽视了社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 要改革教育体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统摄整个教育系统。
● 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不仅普及了中等教育,而且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但是教育却越来越遭到社会的批评: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社会风尚每况愈下,生存竞争愈演愈烈。这是怎么回事,是否教育自身仍存在较大的缺陷?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第一,几十年来教育的功利主义不断加强,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加剧了这种观念。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却发现,教育的发展并未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改变个人命运。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未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贫富的差距却扩大了。于是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所谓教育危机:人们对教育失去了信心。其实教育本来就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能够立竿见影地使经济快速增长和改变个人的地位和生活。
第二,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学校教育,忽视了社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只为一定年龄阶段(主要是5~25岁)的人提供学习机会。虽然近几十年来学校实行了开放制度,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但是限于条件,真正能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成年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许多国家至今仍抱着一种保守主义观点,重视学历而不重视能力。终身教育至今还停留在口头上,并未在制度上落实。
第三,重视城市的教育,忽视农村的教育。世界人口的大多数在农村,我国更是如此。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大力普及农村教育和扫除文盲则是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近些年来强调高科技发展及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一切教育改革都是围绕着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很少考虑农村的需要。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感觉不明显,因为发达国家的城乡差别已经很小。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却十分严重。在中国,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去年(2003年)9月,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以此来推进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第四,教育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科技进步带来了物质的丰富,但是也由此引发了物欲的增长,而道德水准却有所下降,学生厌学、学校暴力、吸毒、早孕等现象让人们担忧。
第五,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冲击严重。网络文化给教育带来了许多便利,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个人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等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青少年沉溺于网上游戏,荒废学业;网络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严重地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以上一些问题虽然不都是教育本身造成的,但都发生在教育领域之中,其结果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所以社会公众都认为这是教育的问题,对教育感到失望,并期待着尽快改善。教育本身需要改革,但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教育观念要改变。要还原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任务是使所有人的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工具,教育是在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创造潜力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教育不是教育人们滥用科技发展的成果,去无限地攫取自然、破坏自然,而是要使人们了解自然,同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强调人文精神,使每个人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了解世界文化,了解他人,了解自身的能力和责任。
政府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设备条件,使它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要特别强调改善教师的待遇,使他们的职业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的、最受人羡慕的职业。既然教育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那么重要,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是如果他们的生活待遇却低于其他社会职业,那么那种尊重是没有基础的,也就不可能吸引优秀的青年来从事教育工作,教育事业就会削弱,最后受损害的还是整个社会。
要改革教育体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统摄整个教育系统。正规学校教育系统仍然是教育系统中的主干,那种学校消亡论、教师消失论的论点是不可取的,也是站不住脚的,至少现阶段是这样,没有什么形式可以代替正规学校教育系统。但是光有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不能满足社会所有成员学习的需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不可能在学校中一次学完,需要不断学习。更何况在今天,人类已经进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已经不仅是为了适应职业社会的变化,而是人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成为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灵活的、多样化的学习体系,它包含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等一切学习形式。它把学校、家庭、社会一切学习形式统整起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为社会所有成员在他们需要学习的时候提供学习的机会。
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20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数学和科学课程在学校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人文社会科学被削弱了。学生不了解世界,不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以个人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缺乏高尚的道德水准。因而,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到20世纪末,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消除了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03年已达到17%。应该说,作为一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到如此水平,是极不容易的,是克服了许多困难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要在今后10多年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是绝不可少的基础。我们要加大开放力度,加强与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在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来改进我国的教育。
[1] 见《中国未来研究会会议论文集》,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