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学习型社会又称学习化社会、教育化社会,是关于未来的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构想。196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一思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学习化社会做了描述:“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种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这种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继续的。”也就是说,在未来社会里每个成员都是学习者,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是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社会是与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此引起生产和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得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职业的变更和人员的流动迫使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潮。终身教育的概念首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提出来的。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的总结报告中提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这种思想一经提出就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许多国家把它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有的国家以立法加以保证。例如法国于1972年通过了《终身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于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等。起初,人们把终身教育看作成人教育的同义词,总是和成人的培训与继续教育连在一起。后来逐渐地认识到,只从成人教育的角度来理解是不够的,需要把整个教育体系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终身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知识的不断创新,必将引起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掌握和创新不能只靠学校教育,还要靠职工在生产实践中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学习,要靠职前教育(学校教育)和职后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未来社会,终身教育已经不只是为了变换职业和谋生的需要,而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了满足终身教育的需要,必须构建学习型社会,也就是将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整个教育一体化。在学习型社会里,全体公民都是教育对象,同时也都是学习的主体,拥有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把整个教育体系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以往人们把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而且总是重视前者而轻视后者。学习型社会将打破这种分界,而且更重视非正规的、非学历的教育。学校教育也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改造,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
第二,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建立社区教育的新体系。教育在时间上延伸的同时,还要在空间上拓展。学校要打破围墙,向社会开放,吸引家长和社区成员到学校学习;社区也要向学校开放,学校要吸纳社会的教育资源,为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第三,社会各种企事业单位都要办学习型组织。也就是说,各种社会组织都要把组织成员培训和继续学习纳入组织的发展和管理之中,通过学习促进创新,通过创新促进发展。
学习是人类自我超越的一种手段。学习型社会把教育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十六大报告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新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总体战略思路。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原载《求是》,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