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1 / 1)

19.在分析物质概念形成时,我们就已说明了力的概念的形成,因此我们这里只剩下来说明它的定义了,并且除了用著名的天文学家约翰·赫希尔的话,我们无法把它说明得更好些。他在《论天文学》里说:“当我们为了使物质运动起来,或为了抵抗运动和抵消一种力而使用力的时候,我们对用力的直接意识使我们得到力或原因的内在的信念,由于它属于物质世界并使我们相信。在所有我们发现物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的地方,或者物体从笔直的道路旁逸斜出,或者运动的加速或延缓的地方,到处都是类似我们出自某处的用力的结果,虽然它不带有我们的意识。”[25]

20.把我们自己的用力的念头变为决定于我们用力的外在世界现象是能够很自然地实现的。为了克服物质惯性以使它运动起来而使用自己的力,人们感到这个惯性的抵抗,因而自然地在这个抵抗中看到了与自己的力相似的力。感到物质的惯性并确信它没有独立引起运动或静止的能力,一个人将其在自然界所看见的物质的运动—以及他理解为运动的所有现象—解释为一种动因的惯性物质的附属品,这种动因是当他使惯性物质运动起来或停止物质已有的运动时所亲身感受到的。因此人们就形成了两个思想:与其精神对立的物质的思想以及与精神类似的力的思想。这又是两个物质和力的对立的思想,其中一个是人对物质的直接感觉的结果,而另一个是企图理解人的意志所不能引起的那些惯性物质运动的结果。这两个思想带着多样的形式,有时是神话性的,有时是科学的;已经在人类间存在了和人类本身存在着和思想着同样之久的时间,一直存在到目前,只是外表改变了,而在本质上一直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21.假如我们看一看物质和力的关系,那么可以看到,人们从它们的相互作用中解释着自然界的所有现象。但是从力的本身不能解释这些现象,它们也不能单独从物质得到解释。著名德国物理学家席涅耳说:“要使外部现象的世界能够产生,必要的条件是抵抗力,是惯性。”[26]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抵抗运动的惯性物质,那就没有了运动本身,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运动的了。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推动物质的力,那就没有运动;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现象,因为正如我们上面已指出的[27],人只有在运动的形式中才能理解现象。但是要问,这里什么是现象的原因,是力呢,还是物质呢?在一般的概念中,人想象物质是被动的因素,而力是主动的因素。但是很清楚,这仅是人本身对物质的关系转化为外界现象。物质和力同样是现象的原因。但还不止于此,物质的性质和附属于物质的力的性质完全同样地制约着现象本身。但是假如我们想象的是另一回事,即只是因为我们想象物质是和我们精神相反的东西,而相反地,想象力便是和我们精神相近的东西。

22.人对自然界的现象研究得愈多就愈相信,他在开始时认为是飘浮于物体之间并在自己各种想象中神化了的力是和物质联系着的,并且是它不能分割的特性。最后,他确信,只有当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时,力在外界才表现出来,力只有在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被发现,并在这个作用中两个物体相互地来说既都是主动的,又都是被动的。因此,力的概念和物体属性的概念就等同了,而这个属性只有在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时才能被发现。但是以前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而只是采用了另一种方式:不是问力是从何处来,而是问是什么东西把物体引入这种相互关系,使它们开给互相作用,开始在力中发现自己的属性。按照这个系统,物体永远存在于世界中,永远是一个作用于另一个。现象是从何开始?它们是从何变化?我们称为现象的运动是从何而来的呢?

23.如果现象仅依赖于充满宇宙的各种各样的物体的相互作用,那么这些现象早应该全部完结了,或者(反正一样),从来未开始过。放在桌上的一块磁石和一块铁互相吸引着,但是这个引力已经完成了,那么和磁石相连的铁就不再有运动的现象,或者从未开始过运动现象。为了要完成铁到磁石的运动,需要第三个动因的干涉:或者需要它们接近一定的距离,或者去掉地心吸力对二者的影响,或者使铁接近磁石,使它们相互吸引的力大于二者的地心引力。总之,需要能重新引导物体运动的动因—这是现象开始的原因,而现象的继续已经可以依赖于物体本身的属性。

24.在最近,希望把力变为物体的属性的愿望表现得特别明显,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属性本身或是力的各种形态,是以运动来解释的。也就是说,从何处来,又回到何处去了。人们相信,为了要使现象开始和继续完成只需要运动,但是因为所有各种不同的现象只是物质的各种不同的运动,那就可以看到需要不少运动。科学指出这些运动的来源是在太阳中,在它的赤热的核心里。但是因为太阳的高热本身又是用组成太阳的原子的运动来解释,那么又产生了问题:什么东西在组成太阳的原子里引起了这样有力的运动?这个问题在这里与我们有关的只是自己心理的一面,就是说,对于我们重要的,只是要知道为什么人们那样深信没有原因的运动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人们对所有现象的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本身是科学上各种运动的根源)产生那种不可抗拒的信念呢?

[1] 甘诺特:《物理学初阶》,1页。

[2] 穆勒:《逻辑学》第6编,428页。“直接在感觉之前的是身体的状态,而感觉本身则是精神的状态。”

[3] 附带地说,原子理论体系的著名拥护者费赫纳说,应当设想在物体内的原子对于分隔它们的空间说来是无限地小。(费赫纳:《物理学中的原子学说》,第2版,1864页,94页。)

[4] 《物理学中的原子学说》,90页。

[5] 在古代,对行星运动的解释是在每一个星球上有着精神的主宰(精神之长)。当然现在我们很清楚行星运动的定律,但是关于什么东西使这些盲哑的巨物相互吸引着,我们也和古代一样,知道得很少。

[6] 值得注意的是,甚至于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在接受了假设并给它起了希腊名称后,很快就忘了这仅仅是假设,例如尤勒尔说:“如果假设世界上有这么一回事,两个物体互相吸引,假设在它们之间的空间没有充满着以太,那么应当承认引力作为特殊力量是存在的;但是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书信集》,第2编,第11书信)但是,当我们想出了以太而关于它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怎么把它放在所有我们所需要的地方呢?让采用以太的学者在实验中排除它吧,并证明,没有以太物体就不服从地心引力的定律。看来,在科学上采用任何假设的词时应加上特别的记号,这种习惯是很有益的。

[7] 费赫纳:《物理学中的原子学说》,93~95页。

[8] 席涅耳说:“物理学家只与力和惯性有关系。必须拿力来紧着的实质上存在的东西,只能在形而上学中含有。”席涅耳:《唯物主义所争论的问题》,32页,1858。

[9] 费赫纳:《物理学中的原子学说》,118页。

[10] 我们指出,为了避免误会,提出了不可能用很清楚的概念来表达物理学和化学建立于其上的假设,然而我们完全同情费赫纳的这种说法,他说:“假如哲学家觉得现在的原子理论软弱无力,那么让他送给物理学家另一个理论,但是物理学是不能拿自己的银钱去换一个空钱包,这个钱包假如装满了的话,那可能比这些银钱值钱些。”(费赫纳,99页)原子理论的假设把物理和化学现象分类归入一个严整的体系时,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当然,正如穆勒所说的:“一个假设如果永远是一个假设,就没有用处了。”(穆勒:《逻辑学》,第2卷,14页)但是当假设还是假设的时候,那么,我们认为把它转移到另一个研究领域中去,而转移时不把它当作假设,却作为完全证实了的、能作为另一门科学的出发点的真理的话,那就是完全错误的,并且是非常有害的。

[11]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尤勒尔说来,正如对于牛顿一样,以太好像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还根据同样的理由:“认为引力是所有物质最主要的这一思想导致这样荒谬的结论(正是导致物体在本身以外的作用),以至于应该同意,被称为引力的是包含在细小的物质里的力,这种物质填满了空间,虽然我们不知道其究竟。”(《密信集》,第2编,第7封信,256页)请问,我们承认以太以后得到些什么好处?是否直接转到尤勒尔最后说到的思想更好一些:“应当习惯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和穆勒所说的一样,但是说得更为直爽。但应当警戒,运用“引力”一词的习惯不要在我们身上养成认为我们确实理解什么叫引力的思想。我们在这方面,从牛顿时代以来丝毫没有进步,虽然穆勒指出了这个进步。可能是我们习惯了运用“引力”一词,并在它要求思考的地方满足于这个词。

[12] 穆勒:《逻辑学》,第5编,第3章,第3节,313、315页。

[13] 不,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我们不能设想有这样一种物质微粒的排列,它能给我们解释意识和思想的可能性。因此,说意识是产生于物质微粒的众所周知的排列中,这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因为对这个微粒的“众所周知”的排列我们毫无所知,我们甚至不能幻想能解释感觉表现的那种微粒排列。很奇怪的是,甚至在科学上和在各种文字上(certain,即英文“确实”;gewiss,即德文“确实”—译者注),如何经常发生在我们毫无所知的地方去无意义地运用着“知道的”一词的情形。

[14] 又是一个错误:为了要相信空间有止境,我们必须看到整个空间,而不是部分空间。

[15] 穆勒:《逻辑学》,第5编,第3章,第3节,315页。

[16] 穆勒:《逻辑学》,第1编,第3章,第7~8节,67~68页。

[17] 值得注意的是,洛克确定物质中不可能有思维,但是又认为上帝能赋予物质以感觉和思考的能力,如对所有其他实体一样(洛克:《人类理解论》,第4卷,第3章,第6节)。关于这一点尤勒尔十分公正地指出,在这种场合思考的是神,而不是物质(《尤勒尔书信集》,第12封信,270页)。

[18] 《尤勒尔书信集》,第2编,第6封信,252页。

[19] 所谓实证哲学对物体惯性问题的态度是十分奇怪的,路易士在叙述孔德的哲学时说:“孔德(他对力学内容的叙述)是从详细研究在力学里所运用的、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哲学方法开始,没有这个,哲学方法关于平衡或运动的抽象定律的原理一个也不能确定。说所有物体都是惯性的,不是由于为了使它们属于所谓的惯性定律(这是完全另一回事),而是由于它们不能随意改变加之于它们的力,这是一种假定。在事实上这是纯粹的假定,因为每一个活生体或非活生体,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具有随意的活动或运动。”(路易士、穆勒:《孔德》,77页,1867)这两个假定,物质是惯性的和任何非活生体具有随意活动——这种活动按照路易士的理解甚至人都具有,毫无疑问,第一个正确一些,假如路易士称它为“古老形而上学的残余”,那么第二个就是更古老的拜物教和关于坐镇在每个物体中的精神主宰的中世纪炼金术概念的残余。

[20] 路易士、穆勒:《孔德》,250页。

[21] 《利德全集》,第1卷,292页。

[22] 《利德全集》,第1卷,363页。

[23] 福特勒纪:《心理学的体系》,第1章,第28节。

[24] 穆勒:《逻辑学》,第3编,第5注释,400页。

[25] 《论天文学》,第7章;白因:《意志》,473页。

[26] 席涅耳:《唯物主义所争论的问题》,第31~35节,1858。

[27] 参看本书(《人是教育的对象》)第三十六章,第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