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周末》专访(1 / 1)

今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改革试点率先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正值恢复高考招生40周年之际,这番大动作被认为是40年来最重要、最复杂的一次教育综合改革。

都说高考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这一回“指挥棒”将“指”向哪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新高考改革,将给每一位考生带来怎样的挑战和变化?就这些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

【一张试卷定终身,一个分数定终身,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解放周末:对于高考,国人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一家全国性报纸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有约97%的受访者认为现行的高考是最公平、最可信的;同时,又有9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高考对中国的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危害很大,必须改革。您能否回顾一下,为什么当初要痛下决心进行新高考改革?

顾明远:自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高考改革一直在进行,教育主管部门围绕考试科目和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但均效果不佳。这些实践告诉我们,高考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局部的、单项的改革难以奏效。

所以,这次的新高考改革前后酝酿了整整4年时间。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马上就成立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其中就有一个考试制度改革小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高考和中考改革。小组经过了多次调研,又通过了10多轮讨论,才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初稿。我是考试指导委员会的委员,考试指导委员会一共有24人,其中不只有教育界人士,还有经济界等各界人士。改革方案经考试指导委员会通过后,又分别通过了国务院的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讨论,最终经中央常委会议、政治局讨论,才确定了下来。所以这个改革决策是非常慎重的。

解放周末:这次新高考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

顾明远:启动新高考改革,首先是要解决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问题。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考试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但高考的时候一紧张,就没考好,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高等学校的类别有很多,层次也有很多,用一张考卷考这么多不同的学生,显然不是很合理。比如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但考试成绩不一定很好。那么这样的孩子参加高考,一张卷子定终身,对这个学生来讲也是不公平的。

我们讲的公平,是指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这才是公平。一张试卷定终身,一个分数定终身,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新高考改革,首先要解决公平的问题。

其次,新高考改革要解决人才选拔的问题。高考是一种选拔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而设的,它与平常的考试不一样。大家都说高考是“指挥棒”,那么这个“指挥棒”到底应该指向哪里?原来的高考,你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你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并没有自己的志向,也没有专业兴趣,所以考上大学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普遍对所学的专业并不喜欢,缺乏钻研精神。而事实上,大学需要的是那些有专业兴趣、有**、有思想的学生,而不只是分数高的学生。新高考改革正是要解决这个人才选拔的问题。

因此,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既要解决公平的问题,又要选拔人才。

【想来想去,高考还是得走我们自己的路,得按照国情来进行设计】

解放周末:国外的大学选拔制度,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哪些又是与我们的国情水土不服、不能盲目跟风的?

顾明远:当初在设计新高考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曾对很多国家的大学选拔制度进行了考察,比如,日本、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可以说,大学选拔的方法很多,但是大多数都不适合我们中国的国情。

为什么说它们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缺乏诚信体系,这是目前我们遇到的最根本的难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可以参加ACT考试(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和SAT考试(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每年可以考多次,学生可用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学校。同中国高考一样,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美国大学选拔制度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写自我介绍申请大学。我认识一个美国孩子,他高中二年级的时候,自己去考察了美国、英国的大学,然后他选了自己喜欢的10所大学进行申请,最后有9个学校录取了他。他经慎重考虑,选择了哈佛大学。而当时哈佛大学录取他,就是因为他自己写的500字的自我介绍。他在自我介绍中写了自己的爱好、对专业的看法,等等。大学认为他的自荐符合大学的录取要求,就录取了他。这样的方式在中国可行吗?学校能凭一个高中生自己写的自我介绍就录取他吗?家长能相信学校吗?

在日本,高考选拔是采取两次考试的形式,第一次是全国统考,第二次是各个高校自己考试。这种方式我们也不容易做到,因为各个大学自己出题考试,家长能信任吗?

欧洲的一些国家,根本就没有“高考”,学生凭高中毕业文凭,就可以上大学。像法国,只有“大学校”才需要学生参加考试选拔。

因为我们缺乏诚信体系,老百姓对于走后门、对于暗箱操作深恶痛绝,所以想来想去,高考还是得走我们自己的路,得按照国情来进行设计。

【从“招分”转向“招人”,打破了过去以分数录取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解放周末:您说过,新高考改革方案最大的亮点是“不会一分挤掉千万人”,这个改革方案是如何设计的呢?

顾明远:按照2014年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2017年起在高考招录中将采用“两依据一参考”政策,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评价信息。

具体来说,高考科目采用“3+3”,也就是说,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

而新高考改革的一个突破,就是将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信息作为招生录取时的参考。过去高考只有书面考试,只有一个分数,而现在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你的思想品德如何,你的体育锻炼如何,你参加了多少公益项目。这个虽然很难量化,但根据方案设计,可以如实把每个学生平时的情况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大学自主招生时作为参考。从“招分”转向“招人”,可以说是打破了过去以分数录取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解放周末:新高考方案中还有哪些“新动作”?

顾明远:新高考方案不再分文理。过去分文理,造成一种现象,学理科的学生少学或者不学文科,考文科的学生可以不学理科;现在不分文理了,也就是说学生的基础要打好,但是考试的难度适当降低了。然后配合“3+3”选考,你喜欢什么课目,对什么专业有兴趣,你就要把这几门课目学好。

总之,学生打好基础,又有自己的专业兴趣,这就是新高考改革最初设计的目的。这意味着,在高中阶段,一般的学业水平考试只要合格就可以了,而自己喜欢的课目就要学得深入一些,考得突出一些,从而让学生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便于培养专业人才。

此外,新高考方案中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实行分类考试,也就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分开进行。事实上教育专家们很早就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不需要再进行文化考试,而是以高中学业考试为基础,然后再考一下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等。这样做可以“解放”一批学生,那些报考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再需要参加高考。

从理论上说,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水平是一样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过是性质不同。但是,中国的老百姓普遍不认可高等职业教育,他们总感觉职业学校低人一等,所以新高考方案中的分类考试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其实是新高考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

【还是死记硬背,还是应试教育,怎么培养得出创新型人才?所以要倒逼高中进行课程改革】

解放周末:新高考改革很关键的一环,是倒逼高中教育制度的改革。您认为中国目前的高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新高考方案将用什么来撬动高中教育制度的改革?

顾明远:我认为,中国的高中教育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一个问题是课程问题。课程的灵活性、多样性远远不够。过去的高考,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你考什么,我就学什么。现在提倡创新型人才,还是死记硬背,还是应试教育,怎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要倒逼高中进行课程改革。“3+3”选考,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我将来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我喜欢什么课目,都由自己来定。

如今在全国,一些高中开始实行“走班制”。所谓“走班制”就是指教室和老师相对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新高考方案倒逼高中教育改革,就是要让课程多样化,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有双向选择权。

另一个问题是课堂教学问题。过去的课程也叫作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那时学苏联,规定得很死,这是国家的文件,老师一点也不能改动。现在改成了课程标准,老师上课只要达到标准就行了,课怎么上,学校、老师应该有自主权,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是以教为主。

我经常到北京的一些学校去听课,我总感觉课堂上还是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也有小组合作、讨论等新形式,但是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老师提出来的,不是学生提出来的。归根到底,老师并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总想把自己的东西教给孩子,而不是培养学生自己思维,让学生真正自己去探索。

现在的新高考改革,要让学生有选择权,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因此老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改变。

解放周末: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又会对初中甚至小学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顾明远:原来的“高考指挥棒”导致中小学教育考试分数的权重越来越大,几乎成为选拔录取的唯一依据,升学竞争也逐步演变为“分分计较”的分数竞争。于是,出现了培训机构“绑架”学校、“绑架”家长的现象,也出现了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都去学奥数的现象。

现在看来,要让学校、家长和学生慢慢适应新高考方案,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从“分分计较”,转变成“以人为本”,老师和家长需要尽早地了解学生,知道学生有什么特点,知道学生有什么爱好,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就要启发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能够在高中阶段做出自己的选择。

不久前,我到潍坊参观了一所民办学校,校长向我介绍了他们学校的差异教育。有一个学生初中时学习较差,他妈妈很发愁,因为孩子不爱学习只爱玩。但是进了这所学校后,他现在读高二,已经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前看中。因为这个学生制作无人机的水平很高,多次获奖。在这所高中,已经有5个学生被大学提前相中。可见,只要孩子有自己的特长,就可以成才。

现在全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学生生涯教育的课程,这非常好。生涯教育主要是告诉孩子怎么了解自己,怎么了解他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前对将来的学习和人生进行规划。在美国,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有指导老师帮助选课,根据你的小学学习情况,根据你的爱好,帮助你选择学校的课程。我们将来在小学和初中也应该有这样的指导老师,开展学生的生涯教育。

【观念不转变,任何改革都没有用。改革本身就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

解放周末:面对新高考改革,仍有一些家长感到无所适从。在您看来,作为一名家长应该重点准备些什么?

顾明远:我想对家长说两点。第一,希望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勉强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比如,学奥数,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没有必要的,这其实是在浪费很多孩子的时间。

其实孩子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已经开始有自己的爱好了,有的孩子喜欢读文学书,有的孩子喜欢读科普书籍,有的孩子形象思维好,有的孩子逻辑思维好,只要家长用心,完全可以培养出孩子的专长。

第二,鼓励孩子自己选择,并且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是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一点。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非常说明问题。有一个学生从小偏爱工程类知识,在班上成绩很好,他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是班主任说他的成绩应该可以考上北大,结果这个孩子考上了北大物理系。入学第一年,他很多课不及格,因为他对物理没感觉,不感兴趣,他就离开北大,到深圳去闯**。休学一年后回到北大复学,他仍然找不到感觉,最后他决心退学,去了北京一所信息职业学校学习。他终于感到自己如鱼得水,后来他选择留在这个学校里当老师。所以说,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多么重要。

我相信,家长们对于新高考改革一定会慢慢适应,一定会慢慢转变观念的。观念不转变,任何改革都没有用。观念不转变,任何改革都会失败。改革本身就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只要观念转变了,就会想出很多方法来。

解放周末:不久前衡水中学在浙江开分校的事件引发了激烈辩论,很多人虽然不认可衡水中学的办学模式,但还是觉得这种应试教育的成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您认为,新高考改革的远期目标,能改变大家的这种观念吗?

顾明远:最近连云港的一位教育局局长公开为应试教育辩护的言论,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很多农村孩子也说,他们就是应试教育考上来的,如果没有应试教育的话,他们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功。衡水中学尽管受到很多批评,但校长依然我行我素,因为他认为他们的学校体制更适合目前的考试制度。但是,我相信,将来新高考制度彻底改革了,考试制度彻底变了,衡水中学就难以生存下去,衡水中学的办学模式将来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新高考改革最终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高考指挥棒”将完全指向素质教育,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是管用的”这种观念,虽然改变的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尤其是观念的转变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要坚信这一点。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