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多重要?一名好老师和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是否可能引导孩子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顾明远:是的,你说得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座谈时就提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中小学是人生打下基础的教育阶段。老师不仅教给孩子知识,而且教会孩子成人。好老师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和心理发展中的困难,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已故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霍懋征老师就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她一辈子培养了成千上万名学生,个个成才,许多学生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但一个不称职的老师也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前几年山西某报就登过一篇文章,标题是《谁毁了我一生?》,讲述一个非重点学校学生考上重点高中以后,受到英语老师的羞辱,学习一落千丈,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一句话可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上进,有时一句话就伤了学生的心。
记者:在您看来,一名好老师应该符合哪些标准?一名称职的老师,最起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华、师德孰重孰轻?
顾明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中就提到好教师的四大标准,这就是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讲得非常全面、深刻。理想信念,我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二是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教育年青一代而努力工作。道德情况也有两层意思:教师作为一个公民、一个知识分子,要有高尚的公共道德;教师要为人师表,有高尚的师德,这就是对学生要有仁爱之心。我经常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爱学生,何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学生身上?现在的教师都说是爱学生的,但不少教师不知道怎么爱。我认为爱学生首先要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能平等、民主地与学生沟通。教育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好教师还需要有扎实的学识。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当然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的知识。但总书记提出要有扎实的学识,就不仅是本学科的知识,还包括宽广的视野,理解教育事业对国家、对民族发展的意义;关心国家大事,并把它与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
当然,成为一名好老师不容易,要经过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悟出教育的真谛。但一名称职的老师,起码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你问我,才华、师德孰重孰轻,我认为两者都重要。但对当前的情况来讲,我不担心教师的才华不足,而是担心不会教育学生。有些是师德问题,有些可能是缺乏教育的知识和经验,不善于处理师生中的矛盾。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性不足。我在国外考察时,从来没有人提到“师德”两个字。我想他们那里也会有违反教育法则的事,但他们不将其看作师德问题,而是看作教师专业性问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了,违反教育法则的事就会少了。所以,我国教师教育中要重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是光强调师德就能解决的。要让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特殊性,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专业水平,才能杜绝师德缺失的问题。
记者:当下,教育体系中是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教师注重在外办班,对学校里的本职工作却不用心;对孩子不一视同仁、不公正对待;“唯成绩论”,很多孩子的特质被忽视和压抑,没有因材施教;等等。您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顾明远:应该说,我国绝大多数教师都辛勤工作,有许多教师锐意改革,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但你说的现象也是存在的。现在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侵蚀到学校,确实有一些老师对本职工作不用心,让学生在课外上他的补习班。这种有偿家教是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的。
至于“唯成绩论”,这是“应试教育”的一种思维定式。这个问题很复杂,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是一个社会问题,就教育论教育是说不清楚的。有兴趣的话,可看看拙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记者:针对目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您提倡的解决之道是什么?
顾明远:我国教育发展30多年来有大的成绩,但也有许多问题。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当前,在宏观层面,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仍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更重要的是要以提高质量来促进公平。从学校范围来讲,主要应克服“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要提高质量,关键是校长和教师,因此,提高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当务之急。
最后,我向老师们致以教师节的问候,祝老师们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