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园地里的奇葩[1](1 / 1)

——纪念青浦实验30周年发言

在这丰收的季节我们来纪念青浦实验30周年,有着特别的意义。我谨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向青浦实验的开创者顾泠沅教授以及参加实验的所有青浦区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在这丰收的季节,我们是来摘果子的,是来学习的。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青浦实验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30年来教育改革中的一朵奇葩,是30年来最优秀的,最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说它有历史意义,是因为教育在“**”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以后教育要重建,正是百废待兴,从何着手?青浦实验为我们闯出了一条路子,就是要从课堂教学着手,首先要把课上好,让每个孩子都能听懂学会。这是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青浦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说它有现实意义,是因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仍然要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着手。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种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应试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是对抗素质教育、坚持应试教育的伪善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懂学会,辅之以适量的练习。不能用课外的题海战术来代替课堂学懂学会,不能本末倒置。所以说青浦实验具有现实意义。

青浦实验有丰富的内涵和值得推广借鉴的经验。凭我粗浅的了解,我觉得下面几点特别值得各地学习。

第一,青浦实验是从青浦当时的实际出发,提出一个朴素的可实现的最低要求,就是要求教师“学会教学”。同时围绕这个目标做扎实艰苦的工作,终于取得成功。这种实验就有别于现在许多地方假大空的实验。现在有些地方搞科学实验,往往不是从当地实际出发,而是提一个宏伟的空洞的设想,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几年下来,教育质量依然如故,并无进展。

第二,“以人为本”,面向全区学生。青浦实验的第二个特点是面向全区(当时是全县)的所有学生,不是办好几个学校,而是办好所有学校,让所有教师都“学会教学”,所有学生都学懂学会。即在学校中不是只抓第三个馒头,同时也抓第一、第二个馒头。学校为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第三,与时俱进,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从局部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到新时期的“开放式的全面推进”,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青浦实验不是停留在提高教育质量的一般操作层面上,而是有理论指导,有实验方案,有研究探讨,把实验的经验不断提升到理论层面。我曾说:青浦实验是有中国特色的,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范例。而且他们不断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30年来,他们以行动研究为主导,逐步形成了青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探讨出了一套构建“活动—发展”教学模式和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者组成的“套筒式”课程框架;创造了在教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基础上的有专业引领的教师行动专业化研修模式。

第四,青浦实验建立了在区行政领导支持下,教师、专家、教育管理干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使实验得以顺利地持续发展。青浦实验之所以持续30年而不衰,党政支持是关键。我要向青浦的党政领导致敬。

青浦经验很有名气,我也早就接触过,1993年我还参加过顾泠沅教授课题的结题和他的博士论文答辩,但近几年来接触得少了,因此以上概括的几点可能不准确也不全面,只是表达我对青浦实验30年的祝贺。同时祝愿你们把实验持续下去,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我国本土的新鲜经验。

谢谢大家!

[1] 原载《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