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校论文奖计划2009年会今天在这里召开,请允许我首先对从远道而来的汤先生、陈先生、杜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他们热心教育事业、无私资助青年学子的高尚行为表示衷心的感谢。
联校论文奖计划自1994年开始至今已经整整15年了。早在二十多年以前,杜祖贻教授、北大汪永铨教授和我就讨论过社会科学的研究问题,当时深感许多年轻人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一种倾向是只重视西方的理论研究,不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另一种倾向是在国外学习但不去研究外国的理论和经验,而是反过来研究中国的问题。当然,在国外从新的视角、运用新的方法来研究本国的问题是可以的,而且是很有益处的,但有些学者不是着眼于解决国内的问题,而是为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因而研究的成果并不能解决国内的实际问题。这就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引导青年学者坚持正确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成果能在实际工作中起作用,如何将国外的理论化为我们自己的理论,即所谓理论的本土化。杜祖贻教授运用奖学金的方法来鼓励青年学者研究实际问题,改善研究方法。所以当时奖学金的名称是“联校教育与社会科学应用优秀论文奖”。开始的时候是由杜祖贻教授发起的,由杜祖贻教授的胞弟杜祖基先生和现代教育社为内地青年学者提供奖学金,2005年以来又由圆玄学院董事长汤伟奇先生全额无偿资助此项计划。此项计划的宗旨是资助内地大学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展对社会科学领域(后来包括脑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主张革新研究方法,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西文化的融合,强调学术研究的本土功能。15年来参加此项计划的已有12所学校,每年获得奖学金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有60余名,至今已有1063名青年学者得到资助。论文奖所倡导的研究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对他们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近些年来报名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逐年增加,获奖的论文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说明联校论文奖计划在我们实施的12所学校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当前是我国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最好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社会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对社会科学日益重视。2005年江泽民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就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教育部为此成立了社会科学委员会,逐年增加了社会科学的科研经费,2006年仅教育部投入的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就为5000万元,2007年增加到一个亿,2008年增加到1.5亿元。国家每年都设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可见国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对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讲,则是任重而道远。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如果不能做出成绩,正是愧对国家,愧对人民,用新的话语来说,是愧对纳税人。关于今后的研究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当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仍然要强调20年以前杜祖贻教授和我们倡导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方向,要研究我国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都在研究应对的策略,同时也在发展战略、金融体制、政策措施甚至社会制度上进行反思。我国在金融方面受到的影响不是太大,但是实体经济受到极大的影响。我们也需要总结经验,从理论上来认识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同时要研究各领域应对危机的政策。我对社会科学里别的领域不熟悉,但对教育还是比较了解的。我国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调研中我们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发现教育问题其实不单纯是教育内部的问题,教育问题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矛盾在教育中的集中反映。许多学者介绍外国教育的经验,但到了中国土地就难以推行。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有些结论可能暂时还无法推行,但理论工作者的任务是求真,是追求真理,相信总有一天会被大家所认识。同时社会工作者也有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有了正确的舆论,真理就会逐渐被人们认识。
第二,改变我们的学风,脚踏实地地做学问。如果研究中国问题,就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切忌从书本到书本;如果研究外国问题,则要克服“食而不化”的毛病,重视外国理论的实质及其文化背景;如果引用外国理论来说明中国的问题,就更需要洋为中用,重视中西文化的差异。现在有些论文程式化,谈一个问题往往从西方扯上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从中国扯上古代孔子、孟子,生拉硬套;一讲到理论基础就必然要扯上哈贝马斯、海德格尔,有的还生造一些名词,没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使人看不懂说的是什么。一定要记住,文章是给别人看的,社会科学的文章更是要给大众看的,不是自我欣赏的。
第三,要重视学术规范,坚守学术道德。大家都认为现在学术界有一种浮躁的情绪,追求急功近利。这当然不能怪年轻人,当前学术管理体制逼着年轻人急功近利,再加上就业困难,到了三年级忙于找工作,使一些研究生不能安心做学问。最后一年本来是做论文最关键的时期,但往往是草草收兵。这种情况虽然情有可原,但确实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提前努力,尽早做好论文的准备工作,早一点把论文做好。当前,有些学校出现一些学术腐败现象,我们要坚决抵制。现在是网络时代,许多论文都挂在网上,输入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各种资料。这就为不讲学术道德的人敞开了抄袭的方便之门。最近报纸报道硕士论文抄袭的情况,舆论界有些评论认为“生之过,师之惰”。当然,老师要负一定的责任,但老师没有像学生那样天天在网上,有些抄袭的内容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因此,还是要强调作者自律,重视自己的学术生涯。我希望我们的联校论文奖中不要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指导老师要对论文奖的作者给予更有力的指导,严格把关。
联校论文奖计划15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一方面得益于杜祖贻、瞿葆奎、汪永铨等教授的权威性,更重要的是靠论文奖获得者的论文质量和他们持续的努力。头几批论文奖获得者现在几乎都是各部门的学术骨干,他们的成就为我们的论文奖增添了光彩。因此,我们要永远把论文的质量看作是联校论文奖计划的生命。
最后,我们要感谢香港圆玄书院董事长汤伟奇先生,是他无私的资助使论文奖能够持续发展,是他的爱国爱青年的精神激励着青年学子。我们要感谢杜祖贻教授对培养青年人这项事业的热情和执着。杜教授不仅到处奔波筹措资金,而且精心策划这项计划。杜教授经常给秘书处来信,事无巨细地指导这项计划的执行,使得这项计划越来越规范,效果越来越显著。也要感谢各校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最后还要感谢秘书处的同志们,他们完全是不计报酬地无偿地为这项计划服务,尤其是曲恒昌教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但仍坚持为论文奖计划到各地去调研,设计指南,组织论文评选、组织年会等。没有他们处理这么多日常工作,论文奖计划不可能持续到今天。
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2009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