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鲁迅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1 / 1)

绍兴鲁迅纪念馆新馆落成,今天开放,我要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向绍兴鲁迅纪念馆表示祝贺。这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件大喜事,也是鲁迅研究的大喜事,众多热爱鲁迅作品的读者的大喜事;可以使广大的读者,广大的来绍兴瞻仰鲁迅故居的中外朋友们更好地了解鲁迅,理解鲁迅,学习鲁迅。

利用这个机会来研讨中学课本中的鲁迅也特别有意义。鲁迅的作品一直为青少年所喜爱,历届课本中都选有鲁迅的作品。这不仅因为鲁迅是中国伟大的作家,还因为鲁迅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思想,文字优美,而且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容易为青少年理解和接受。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社戏》等篇目,描写了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如何热爱生活的,在那风雨如磐的年代里他们是如何在枯燥的生活中寻找乐趣的。鲁迅生活在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是他总是以高昂的精神,一方面无情地批判旧世界,另一方面热情地憧憬新的未来,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呐喊、战斗。鲁迅的精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它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因此,鲁迅的作品应该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之中。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的时代已成过去,鲁迅的作品已不受青少年喜爱;或者认为时代不同了,青少年很难读懂鲁迅的作品。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是只读本时代人写的作品的,文化是依靠积累、传承发展起来的。如果一个时代只读本时代的作品,何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孔子离开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孔子口传的《论语》如今仍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在学校中传承。许多经典作品中的名篇,包括外国名篇都被选入我国的中小学课本中。为什么更贴近我们生活的鲁迅作品不能被选入课本中?恰恰相反,鲁迅那种反封建、反腐败的精神,那种敢于创新、勇于斗争的精神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精神。青少年不喜爱不理解鲁迅的作品也不是事实。我们可以从学生学习鲁迅课文中看出来。明天几位特级教师要讲课,我们可以亲眼见到学生是如何喜爱和理解鲁迅作品的。

有一点是正确的,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已经与鲁迅生活的时代不同。鲁迅生活在中国人民遭受苦难的年代,而我们则生活在中华民族从复兴到崛起的年代。我们的青少年生活在幸福中,对过去中国人受到的苦难很难有切身的体会。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选编鲁迅作品时要加以选择,在讲解鲁迅作品时尤其需要让学生理解鲁迅时代的背景,作品的精神实质。

我对鲁迅研究是门外汉,对语文教学也是外行。我说得不一定正确,请大家批评指正。

2004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