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了生命的尊严——有一种爱,让我们不再陌生》有感(1 / 1)

旅居海外(新加坡)的慧汝女士把她的书稿发给我,要我写几句感言。我看到这个题目就非常感兴趣。书中讲到教育中的真爱,只有真爱才能培养出人才;讲到家庭教育中的爱的误区,失去了真爱的本质,会误了孩子的前途。该书收集了许多案例说明误爱的危害,也给出了真爱的建议。这是一本家长应该读、教师应该读的书。

我们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般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而且爱得很深;一般老师也都是爱学生的,常常会恨铁不成钢。但是什么叫真爱?我们并不是很清楚。慧汝女士告诉我们,真爱就是让孩子有生命的尊严。

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中也掺杂着一些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如“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又如父母往往把子女视为自己的财产,希望子女“光宗耀祖”,以及“养儿防老”等思想,再如教育方法中的“棒子底下出孝子”,等等。这种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今天的教育。中国还是一个人情社会,“自己的孩子考试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我的面子不好看”,“别的班的学生成绩比我的班的成绩好,我做老师的没有面子”,再加上对老师的不公正的评价制度,于是老师把压力加在了学生身上。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的激烈竞争也一股脑儿地施压到教育的身上。有一次我在会上说,我反对人人学奥数。不料一个小学生站起来说:“顾爷爷,您说反对奥数,但我不学奥数就上不了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考不上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毕业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我怎么养家糊口呀?”这句话出自一个小学生之口,真是又可笑又可悲。这说明社会的压力全都集中到了教育上。在这种环境中我们还能怪家长、老师没有真爱吗?

真爱实在是难。有位小学老师曾说,“看孩子们活泼可爱,我真喜欢他们,真想和他们一起玩儿。但是一想到提高学生的成绩,想到上级的要求,我只好严肃地板起面孔,让他们安静下来学习”。

但是我们还是要提倡真爱,克服爱的误区,用真爱来感染我们的孩子,为了他们一生的尊严。为了孩子一生的尊严,在儿童时期就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需要和爱好。马斯洛曾经分析每个人有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也有这些需要。特别是孩子非常看重尊重的需要。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这是相互的。所以我常说,爱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为此要相互理解,为了理解就要相互沟通。没有平等的相互尊重是无法沟通的。

慧汝女士宣传真爱,认为这是教育的基础,我很赞成她的观点。读了她的书也发表一点自己的感想。

2010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