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外智慧,探育人真谛[1](1 / 1)

——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在人文学者眼中,能够在文化传统上从源朔流、穷根究底,在中外比较中上下融贯、纵横旁通,在人类的智慧长河中探真谛、鉴价值、评优劣、论长短,是学者做学问追求的一种极致境界。然而许多学者囿于自己的专业和精力限制,无暇尽览浩如烟海的智慧长河,而不得不在“学贯东西”的极致宝殿前望而却步。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张瑞璠、王承绪教授主编的三卷本《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却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慧海中纵横驰骋,勇敢地向这极致宝殿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

《中外教育比较史纲》是一部“熔比较教育、中外教育史、文化科技交流史于一炉”的研究成果,旨在“比较研究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经验”,在古今中外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属于首创。全书的框架体系建构“以历史为经,以问题为纬”,既尊重各国文化教育传统一脉相承的内在价值,又充分反映各国文化教育之间的交流碰撞和流衍互润。其关于可比性、可比价值和可比点的权衡与取舍,渗透着总编与分卷主编的精筹密策,细思慎酌。其内容则包容了古今中外重大的教育事件、重要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的演变发展,并对宏观的教育决策和微观的教育实施加以比较分析,凝结着全国三十八位教育理论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比较分析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事业发展的轨迹,试图集中外智慧,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无疑是个难度与意义不言而喻的时代课题。中外教育思想制度和文化传统在历史上是如何珠璧辉映,互惠共存,如何在冲突中融合,在学习中创新,在参照中超越;世界教育事业在从古到今的长足发展中,出现过何种机遇与挑战、危机与困境;中外教育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如何摩擦,历史与现实如何连续与冲突,理念与实施之间如何互动与沟通,人类教育恒久面临的共同迷惑与问题是什么,现代教育跨世纪发展中承受怎样的压力与挑战,这些都浓缩反映在字里行间,精心地编织在“以历史为经,以问题为纬”的教育智慧之网中。读者可以在这里发现,许多现代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都可能在某一历史时空有其产生和演化的历程,现代教育问题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有历史的承传联系,同时又带着时代的辉煌与困惑向未来延伸。

正是在时空坐标系中对古今中外重大教育问题的梳理、剖释、比较与分析,构成了该书的最重要价值和最突出特色。历史的、比较的和分析的研究方法之所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恒久价值,就是因为任何宏观和微观领域重要教育问题的分析,任何实证研究中的数据分析结果,都应该在这种时空坐标系中辨别因果,探究联系,鉴定价值,建构解释的框架结构体系,寻找改进与发展的新生长点。如果没有时空坐标系的参照,没有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研究方法和洞察力,没有在比较鉴别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是井蛙之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方法,其他的研究方法借助于它的奠基往往会更有效,得出的结论会更加有说服力,提出的研究对策会更有价值。为了对现代人类教育前所未有的成就和复杂、困惑与问题做出解释,为了对影响教育的种种因素进行权衡与分析,为了在教育面临的千头万绪的需求与压力面前寻找改进的对策和突破口,提供历史的、比较的和理论的参照框架尤其必要。

在时空坐标系中对古今中外重大教育问题的梳理、剖释、比较与分析,其难度与挑战实在是难以想象。现代每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都值得进行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横向的比较分析,这是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可能遂愿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在这方面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虽然第一步不可能尽善尽美,但艰难起步中的经验,初步搭起的研究框架,奠定的丰富史料基础,则是后来者的宝贵财富。尤其该书在研究方法论上采纳了“纵横比较,横向为主”“有所侧重,不求全备”的方法,不失为初创阶段的有效策略。

[1]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