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教育现实 寻觅出路对策[1](1 / 1)

——读《中国教育热点难点研究丛书》

教育是人们议论经久不衰的话题,这是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孩子的成长。同时还因为,我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经济体制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能不引起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教育历来都是受社会政治经济所制约的,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现在经济体制正在转型,教育体制也必然要随之变革。但是,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凝固性,它的变革需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思索、酝酿和试验,不能一蹴而就。而且,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要在制度上和政策上,而且要在思想上、观念上转变。因此,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这种讨论,必然会扩大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思维;同时寻觅出一条正确或者比较正确的道路。

教育的热点和难点是很多的,例如: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如何建立有效机制,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执行,稳定教师队伍;如何改革教育结构、内容和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如何保证到20世纪末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的任务;如何克服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如何解决学校收费和教育平等的矛盾;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需要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做周密的调查,需要借鉴外国教育改革的经验,而更需要的是认真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热点难点研究丛书》力图来担负这个使命。第一集共八册,它们是《从无偿教育到有偿教育》《学校关系大转型》《稳定、优化与改革》《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发展之道:现代化》《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普九工程探难》《多元化办学模式探索》,以后还要编写第二集、第三集。丛书作者力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历史地、科学地分析教育的现实,寻求对策和出路。他们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既总结了我国教育的历史经验,又提出了创新意见,丛书值得教育工作者一读。丛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我这里不可能一一论述,只举几个例子供大家思考。例如,《发展之道:现代化》这本小册子,它的副标题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小学教育”。该书讲到现代化的概念,讲到教育现代化的内外动力,讲到教育现代化必须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学校德育、解决教学方法的问题,等等,对中小学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完整思想。又如《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一书,论述了农村教育的概念,把农村教育当作农村现代化的基本问题,而且结合作者在农村教育中的实践,提出了构建“三元”“三环”农村教育新体系的构想。所谓三元是指农村的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所谓三环是指要把这三者连环套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发展,强调三者的有机组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很有新意。又如《学校关系大转型》一书,论述了学校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的利弊得失,也颇有新意。当然,把某种模式说成是某种社会的产物,似乎绝对化,实际上在某种模式中往往也存在着其他模式的因素。例如,作者认为权力模式、制度模式、合作模式分属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其实,权力模式中也存在着制度模式,合作模式中也需要制度和权力模式。

正因为这套丛书写的就是教育的热点、难点,因此必然会引起争论。丛书作者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我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引起教育界的热烈争论,真正找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路。这套丛书的作者有的是来自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有的是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家,因此丛书能有广泛的代表性,言之有物。丛书是以通俗读物的形式展现的,每册的篇幅不长,内容浅显,文字流畅,易于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基层教育干部阅读。

[1] 原载《人民教育》,199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