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学校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1960年成立的时候正是教育大革命以后,探索着走我们自己的路。在这之前,中国教育在向苏联学习一面倒的政策下,一直是以苏联教育为蓝本的。到1958年,我们开始感到苏联教育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许多东西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开始进行改革,寻求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景山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起来的。
在“**”之前的六年中,景山学校开展了许多改革实验,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结束后,景山学校焕发了青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写“三个面向”以后,景山学校高举“三个面向”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取得了新的辉煌。景山学校的经验值得认真地总结。这个总结应该主要由景山学校的教师们自己来做,才能做得深刻、真切。我是一名关注者,也是同时代过来的人。当时我在师大附中工作,附中也在进行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多次参加由童大林召开的座谈会,讨论景山学校发展的问题。我也想谈几点感想,不一定真切,不一定正确。
第一,景山学校的改革目标很明确,起点很高,在创办之初就瞄准要培养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拿今天的词汇来讲,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他们的信念要坚定、知识要丰富、要有创造精神和能力,也就是后来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四有人才”。学校要改变过去“少慢差费”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曾多次研究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问题,认为要把最先进的知识教给学生。所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不是偶然的,是非常切合景山学校的实际的。
景山学校在当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时候,仍然坚持素质教育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就是景山学校的精神。
第二,景山学校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个核心,以小学的课程改革为起点。小学语文采用黑山经验,分批集中识字,用一、二年级两年时间解决识字问题;语文教学以作文教学为中心,带动阅读教学;高年级增加了文言文的分量;等等。数学引进了外国的教材,在师大几位老师的帮助下,自编小学数学教材。改革开放以后,景山学校更加坚持改革,在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方面开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先河。
第三,景山学校在学制上进行改革,把小学和中学连贯起来,统一调整课程,为一贯制学校创造有益的经验。
第四,景山学校有坚强的领导和领导集体。景山学校是当时中宣部直接举办和领导的,中宣部给了许多特殊政策,如学制的改革、课程教材的改革等。中宣部秘书长童大林同志为景山学校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直到前几年他生病住院之前还召开座谈会,讨论景山学校发展的问题。
景山学校本身也有很强的领导集体。方玄初、贺鸿琛、苏式冬、陈心五、刘曼华等都是景山学校的元老,他们团结一致,为景山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景山学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校之初,景山学校从北师大调来了一批教师和应届毕业生。他们都受过良好的师范教育,懂得教育规律,有创新改革的精神,无论从整体素养来讲,还是从业务能力来讲,都堪称一流。正是有了这支队伍,景山学校才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才能具体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教材的改革,才能坚持素质教育不动摇。
景山学校是在改革中诞生的,也是在改革中成长的。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以后,景山学校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二十多年来,景山学校高举“三个面向”的旗帜,坚持改革创新,探索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划、人才成长规律,又获得了许多新经验。范禄燕主持景山学校以来,继承了景山学校改革创新的传统,坚持在“三个面向”指引下探索深化教育改革之路。范校长把他在领导景山学校教育改革中的规划、报告、经验、体会汇集成册,就是这部数十万字的巨著《探索之路——北京景山学校在“三个面向”指引下的教育改革》。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学校规划、管理、课程、教学及对外交流等方方面面,虽然有点零散,但可见景山学校经验之丰富。我想通过本书,读者会更加了解景山学校,并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2010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