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树人——成都老校名校的历史与传承》序(1 / 1)

学校是传递文化和创造文化的特定机构,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2003年3月,我曾经在清华大学关于创办一流大学研讨会上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铸造大学的灵魂”。我认为:“学校要有文化的底蕴。文化的底蕴越深厚,学校的基础越深厚。大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是研究文化、创造知识、创造文化的场所。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文化的底蕴,是创造不出新的文化来的。”大学如此,中小学或幼儿园也是如此。

我认为,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和历史积淀,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它包含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思维方式等,因为这种精神文化直接制约着学校的管理文化、实践文化和物质文化。

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的建设,这种精神文化是经过全校师生的长期努力,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本校独立品格的文化传统。这种学校文化传统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统一价值观念、规范制度行为、引导师生的思维方式、引领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所以,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一个没有独立品格的文化传统的学校,师生员工就会如一盘散沙,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学校发展就会逐步失去“精、气、神”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学校发展离不开自己的灵魂,地方教育的发展也需要自己的主心骨。学校文化是地方教育文化的具象和实践,只有地方教育的文化厚重深刻、凝练清晰,地域内的学校才能生动活泼地进取和富有创意地发展,才能在五彩缤纷的实践中形成富有意蕴的文化品格。学校文化和地方教育文化彼此辉映、互动发展,才能形成区域内全面谋划、系统思考、点面结合、和谐推进教育与学校发展的良好格局。

成都的教育文化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的文翁首开地方政府办学之先河,一代代成都人秉承文翁精神,广设学校,大兴教育,人才辈出,底蕴深厚,使成都成为文化名城和教育重镇。本书展示了成都教育的源远流长、成都教育人的爱满天下、学校教育的百花齐放和学校发展的百舸争流。一斑窥全豹,局部见整体。二十六所学校的传承、二十六所学校的追求、二十六所学校的发展,见证了成都教育的深厚文化,反映了成都学校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奋斗精神。

书中的学校,诠释和丰富着“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成都城市精神和成都教育精神。品读这本文集,我感受到了成都教育的厚重文化、成都学校的孜孜以求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智慧大气。这些学校秉承了悠久的办学传统,融合了现代的城市精神,闪烁着改革的智慧,不断创新,追求品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格。透过这些学校,我看到了成都教育的美好前景和学校文化建设的勃勃生机。

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了区域教育的繁荣,成都区域教育和学校发展形成了系统推进、互动共生的良好格局。近几年来,成都教育特别是城乡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引起了学者、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高度关注。2009年4月5日,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和成都市政府签署了“部省市共建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成都在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方面承担了更加艰巨的任务。我欣喜地看到,在这部文集中,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我所知,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已成为成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这一决策和举措,对高水平、高质量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愿所有的学校文化建设者,在学习中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愿成都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取得更好的成绩。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