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国历史揭开了灿烂的新篇章。六十年来,共和国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从一个贫穷、闭塞和落后的国家逐步走向富裕、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每一步前进的足迹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在这六十年发展进程中,教育事业也在艰难之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教育事业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为中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时,国家经济极度落后,教育基础极其薄弱。当时只有20%的学龄儿童能够入学。为了解决世界上最多的学龄儿童入学问题,普及义务教育成为政府的长期发展国策。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的方针。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普及教育。1957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7.7%。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实施义务教育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1980年12月政府下达《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在80年代基本完成普及小学教育的任务。1982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中国开始步入依法推进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轨道。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1986年4月12日通过的并于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开始正式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6%左右。中国政府提出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顺利实现,用15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2007年,政府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2008年9月1日,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降到3.58%以下。至此,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了免费上学。自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以来,几千年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得以实现。
六十年来,我国普通中等教育经过不同时期的调整、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年,全国普通中学只有4045所,中等学校学生103.9万人。其中,初中2448所,在校生83.2万人;高中及完中1597所,在校生20.7万人。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中学7.29万所,在校生8061.1万人。其中,初中5.77万所,在校生5584.8万人;普通高中15206所,在校生2476.3万人。与1949年相比,2008年普通中等学校数是当时的18倍,在校生是当时的77.6倍。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历史性壮举。中等教育数量大发展的同时,中等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根据不同时期国家发展与人才培养需要,六十年来,中等教育的学制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等此起彼伏。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等教育开始努力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成为中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近几年来,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类中等学校纷纷开展新课程与考试制度改革,努力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接受高等教育向来是少数人的特权,高等学校数量与结构远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在波折中发展与壮大,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在高等教育六十年的发展中,人们可以发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清晰轨迹。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即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的高级国家建设人才。尽管不同时期社会要求不同,高等教育发展也走过弯路,但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思路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经过六十年的艰难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与学生数量的巨变:1949年,中国高等院校仅205所,在校生人数为11.7万人。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63所。普通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3.3%。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07.7万人,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0万人。中国不仅奇迹般地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且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大国。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高等教育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保障。六十年来,高等教育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从简单模仿到中国化改造、从跟随学习到努力超越的历程。近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量的扩展走向了注重内涵发展的道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正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并积极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借鉴苏联办学经验,对职业学校进行整顿与改造,逐步形成以技术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从1949年至1952年,中等专业学校由1949年的117l所发展到1952年的1710所,在校学生由1949年2.29万人增加到1952年6.36万人。1965年,我国已建成中等专业学校1265所,在校生54.74万人;技工学校281所,在校生10.1万人;职业中学61626所,在校生443.34万人。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期间,职业教育遭受摧残。改革开放以后,根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举的策略,职业教育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规定了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兴办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义务,建立了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了职业教育体制和保障条件等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政府于2002年、2005年分别做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推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共有14767所,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184所,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其招生规模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同时,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培训发展迅速。六十年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描绘出教育史上最绚丽的画卷。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教育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亟须不断改革与逐步完善之处。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历史在前进,创新的步伐将永不停歇。我们充分相信,铸就六十年教育辉煌的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创造新的奇迹。
回顾中国教育六十年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展示其巨大成就,梳理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分析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总结发展特点与经验教训,无论对理解共和国教育的历史,还是厘清我国教育未来发展思路都有裨益。《中国教育六十年》丛书的作者们在这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这是对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最好献礼。作者希望我写几句话,是为序。
2009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