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比较教育在我国从恢复之日起发展到今天,已经近30年了。记得1980年,我在北京师大担任教育系主任,聘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胡昌度教授来系给学生开设比较教育课程,同时邀请九所大学从事比较教育的老师来听讲。三个月后,我们十多位教师商量,应该组织起来,编写一本中国自己的比较教育课本。经过两年多的努力,1982年,由王承绪、朱勃和我主编的新中国第一部比较教育教材出版了。我还记得,1981年,在河北大学召开了第三次外国教育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一致决定,把1979年在上海成立的全国外国教育研究会改名为“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从此,我国比较教育蓬勃发展。1980年,我们首次参加了在日本召开的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大会,1984年在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第五次年会上,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会成为正式成员。从此,我国的比较教育也走向了世界。
这些年,比较教育研究出了大批成果。我们相继出版了《外国教育丛书》《比较教育丛书》《比较教育论丛》《比较教育译丛》。从简单介绍外国教育情况,深入到国别研究、专题研究,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和教训。同时,中青年比较教育学者也成长起来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中,对美国教育的研究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领域之一。
有人说,美国教育发展是一个奇迹。从独立建国至今不过两百多年时间,美国却一跃成为教育超级大国,其中必然有值得我国学习借鉴之处。也有人说,美国教育危机不断,质量提高举步维艰,其教训是深刻的。实际上,对美国教育,用一种简单话语去概括,都容易失之偏颇。美国教育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模样,有历史的原因,有文化的因素,更是他们现实努力的结果。对美国教育,不能停留在是好、是坏的议论上,不能止步于基本学制的介绍,而必须要认真观察,深度分析,努力发现其内在逻辑。
研究美国教育,需要有一个由远及近、由空泛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深入的过程。国内的报刊里、图书中、网络上有很多关于美国教育的介绍,虽不乏深度的透视,但更多的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甚至有的以偏概全,以讹传讹。面对众说纷纭,国人多么想了解我们的旅美留美人士是怎么看的、如何说的!究竟哪些是美国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主流,不设身处地或深入研究,焉能做到准确辨别和科学把握?前年,我应邀到中南海参加由温家宝总理主持的教育问题座谈会,我送给总理一本书——《我在美国读中学》,作者虽然只是一名中学生,但由于在美国学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中学是如何进行教学的,因此该书很生动具体。这次王定华主编本书,作者都是在美国学习教育的,相比之下,本书的作者更为专业,阵容比较强大,他们是旅美留美教育学者的缩影。其中,有的是资深专家,出版过专著,已蜚声中外;有的是后起之秀,刚崭露头角。有的在美学习、工作后回到祖国在各个岗位上发挥作用;有的仍旅居美国,参与美国教育;还有的是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穿梭,用辛勤劳动和智慧促进着中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本书论述美国教育更有深度。
本书主编王定华同志是搞比较教育出身的,曾受教于滕大春先生并获博士学位。我与王定华相识多年,曾主持他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他在中国驻美机构工作多年。他在繁忙的教育行政工作之余,一直坚持比较教育特别是美国教育研究,具有较为广阔的国际视野。
这本书不求面面俱到,却抓住了美国教育的一些重要方面。该书对美国的英才教育、高中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大学校长的选拔、大学教师的晋升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书的内容体现了旅美留美学人的真实感受和独特视角。相信本书的出版一定会对读者有新的启发。
2008年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