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站姿(1 / 1)

FBI微表情 许大鹏 882 字 29天前

站姿是指人站立时的姿态。从广义上来讲,人的站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习惯性站姿,一种是环境性站姿。环境性站姿是形式化、统一化的站立姿势,多是行为人根据环境要求或者礼仪要求而刻意做出来的姿势。比如站军姿、迎宾姿势、演讲姿势等。习惯性站姿是由人的认知、修养、习性、性格以及人生经历等因素所决定的。这种站姿多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站姿,每种不同的站姿都代表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或情绪变化。FBI认为,习惯性站姿可以展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这些人们在无意识或者下意识中所做出的站立姿态,才具有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站立姿势是一个人整体的外部形态,它通常由手的摆放动作、脚的动作、躯干的动作这三部分组成。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站立姿势,就是行为人在站立的时候做出脊背挺直、昂首挺胸、双手随意放在身侧、双腿自然直立的动作,这种站立姿势会显得行为人很自信、很有气魄,从本质上讲,这种站姿是开放性站姿,做出这种站姿的人,通常都有着很强的自信心或者愉悦心情。如果行为人在这样站立的基础上,还将双手环抱在胸前,那么就意味着,行为人不仅骄傲而且专横独断,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如果行为人在沟通交流中看向他人的目光是清澈温暖的,那他就很容易给别人留下一种“气宇轩昂”“温柔阳光”的印象;如果行为人目高于顶,不正视他人或者态度傲慢,那他就会给别人留下“骄狂自大”“目中无人”的印象。

含胸驼背的站姿也是一种常见的站立姿势,经常这样站立的行为人,其腰部和背部会呈现出略微向下弯曲的“佝偻状”。这种站姿的出现,多与行为人的人生经历有关,他在成长阶段和现实生活中多处于精神劣势或者经常遭遇挫折,这使得行为人在内心深处缺乏自信,不安和担忧的情绪经常出现,并最终导致行为人形成了这样的站立姿势,这种姿势在心理学中是属于封闭型的站姿,它表现了行为人自我防卫、封闭、消沉的发展倾向。FBI认为,这种站姿通常在青少年阶段开始出现。因此,一旦发现孩子这样站立,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及时给予其心理引导,尽快纠正孩子的这一站立姿势。

在站立的众多姿势中,有一种站姿不仅有着圈占空间的能力,还带有攻击特性。这种站立姿势,要求行为人在正常站立的基础上将双臂叉在腰部(前叉有攻击性),并且将双脚跨立,脚与脚之间分开的距离比肩略宽。从外形上看,这种站立的姿势就像行为人“膨胀”了一样,使得行为人看起来更加强大、健壮和与众不同。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做出这样的站立姿势。而如果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那行为人就会将叉在腰部的双手握成拳头,或者做出挽衣袖的动作,这个时候,对峙双方的进攻欲望就非常强。如果行为人在双手叉腰站立的时候,用一只脚的脚掌轻轻叩击地面,并将叉在腰部的双手抱在胸前,那么这种站立姿势就有挑衅的意味。如果行为人在用脚叩击地面的时候,把双手背在背后,那么往往代表着行为人的身份较高(比在场的其他人高),这种站立的姿势代表着权势和决定力。

双腿交叉站立的姿势也是生活中经常出现和使用的站立姿势之一。这种站立姿势,要求行为人在站立的时候一条腿保持直立,另一条腿以脚尖着地或者与直立的腿交叉在一起。从本质上讲,这种动作是表达行为人自我放松的姿势,多出现在行为人认为当前环境安全或独处的时候。比如人们在独自乘坐电梯的时候,就很容易做出这样的站立动作。但是,如果是在双方交谈或者交际中,行为人以这样交叉双腿的姿势站立,那就表示,行为人有轻微拒绝的意思,或者说,行为人在自我表述的过程中有所保留。

生活中,有的人在站立的时候会将自己的前脚掌离地,用脚后跟支撑身体,有的人则相反,用前脚掌支撑身体,脚后跟离地,这两种站立的姿势通常持续时间不长,但是会有节奏地重复出现。一旦行为人做出了这样的站立姿势,那就意味着,行为人当前的心情非常不错。FBI将这种站立姿势称为“反重力站立”,他们发现,人们在通电话的时候经常做出这样的动作,比如行为人在和恋人或者挚友聊到一些愉快的事情时,就会一边仰望天空一边将自己的脚掌或者脚后跟有节奏地翘离地面。

在生活中,有的人还会采用内八字站立的姿势,这种站立姿势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站立者想要主动缓和气氛,多被女性所使用。有的人在站立的时候,喜欢倚靠着别人或者物品,这样的人通常缺乏自主意识,喜欢寻找依靠,缺乏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