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出色的教练培养的助手终有一天能成为主教练一样,成功的管理者在他们的职权范围内允许他人成长和发展。他们懂得,适当的授权是给予工人们一定的挑战,不使他们停顿不前,表现出对自己的信心和对他们的信任,保留他们的权力和义务,扩大他们的荣誉感。所以,出色的管理者恰恰不扑头盖脸地向下级布置他们不应该做的工作,出色的管理者只是给下级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聪明的管理者不会替下属“背猴子”
管理者最大的资本是什么?当然是权力,有了权力,管理者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但是,有不少管理者并不善于恰当地运用手中的权力,什么事都不放心,都要亲自过问。在这种对权力的严控中,管理者成了最忙最累的人,而整个管理局面却又迟迟难以打开。
美国著名的管理顾问比尔·翁肯曾提出过一个十分有趣的理论——“背上的猴子”。在这一理论中,“猴子”就是指组织中各成员的职责。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当他们加入组织以后,管理者就按照下属的职责,分配给他们不同的“猴子”。组织成员的工作就是完成自己的职责,也就是喂养自己的“猴子”。
在“猴子理论”中,企业的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猴子”的健康。显然,如果组织成员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职责,他所喂养的“猴子”就是健康的;但若他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他所照料的“猴子”就会生病。“猴子”生病无疑会影响组织的整体竞争力。而要想使“猴子”健康起来,关键在于协助员工完成自己的职责,提高其工作能力,或者将其调离,让能够胜任的人来承担这一职责。
然而,很多管理者却在这一问题上跌了跟头。他们一看到有“猴子”生病了,就迫不及待地把它接过来,亲自喂养。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猴子”尽快康复,殊不知这种做法却会使更多的“猴子”变得脆弱不堪。
替下属“背猴子”的做法从眼前来看,似乎使解决问题的速度加快了;但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管理者直接接管下属的工作,会阻碍下属的成长,剥夺下属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利,长此以往,下属就会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变成事事处处“听命令、等指示、靠请示”的“应声虫”,失去主动性和独立性。
对于管理者来说,替下属“背猴子”的行为也会将自己推入一个领导怪圈——当管理者接收了某一部属看养的“猴子”时,其他部属或为推卸责任,或图自己轻闲,也会主动将本该自己看养的“猴子”推给领导。这样,用不了多久,管理者就会陷入堆积如山、永远处理不完的琐事中不能自拔,甚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猴子”——实施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职能。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替下属“背猴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管理者亲力亲为是造成组织工作效率低下的最主要原因。不仅如此,管理者的亲力亲为还会打击下属的工作热情,甚至造成人才流失。古人说:“自为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群贤皆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如果管理者事必躬亲,就是对下属工作的不信任,不信任导致不肯放权,凡事都亲自出马,而不肯放权又会进一步加重下属的不信任感,感觉自己的价值不被承认,最终导致人才流失。过于能“干”的领导,往往会导致有才能的下属流失,剩下的是一群不愿使用大脑的庸才,这样的团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诸葛亮是个很好的谋臣,但却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他“事必躬亲,呕心沥血”为蜀国之事业奋斗终生,但却没有培养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领导团队,以致在他死后“蜀中无大将”,从而使得国家倾覆。
翁肯的“猴子管理”法则的提出,目的在于提醒管理者,高效的领导就是在适当的时间,由适当人选,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一个高明的管理者习惯于教下属如何捕鱼,而不是送他一条鱼了事。因为他们知道,剥夺他人的主控权,去喂养他人的“猴子”,并不能从根本上帮他们解决问题,真正能够帮助他们的是耐心地教给他们方法并容忍他们在成长中的错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人问一位将军:“什么人适合当头儿?”将军回答说:“聪明而懒惰的人。”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不是替下属“背猴子”,而是杰出的管理大师们口中的“Find the right way,find the right person to do”,即“找到正确的方法,找到正确的人去实施”。
只有不替下属“背猴子”,你才能不被“琐碎的多数的问题”所纠缠,而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处理“重要的少数的问题”。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是整天忙得团团转的人,而是悠然自得地掌控一切的人。
不论是何种层级的管理者,一旦患上了亲力亲为的“职业病”,组织就危在旦夕了。管理者本人会被“琐碎的多数”纠缠得无暇顾及“重要的少数”,从而使组织失控;而每一个组织成员都会被卷入“忙的忙死了,闲的闲得想辞职”的漩涡中,从而失去战斗力。更可怕的是,亲力亲为的职业病还可能使管理者忘掉“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的基本管理原则,从而导致管理的彻底失败。总之,管理者越想通过亲力亲为做好事情,就越会使事情变得一团糟;越想眉毛胡子一把抓,就越是什么都难做好,越难提升整个组织的绩效。
身为管理者,如果能让员工独立去抚养他们自己的“猴子”,员工就能真正地管理好自己的工作。这样管理者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规划、协调、创新等重要的工作,从而使整个组织保持持续良好的运作。
亲力亲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同时也是对权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为聪明的管理者所不愿为、不屑为的。
尽量减少干涉,激发员工进取心
授权,不仅使你帮助别人成长,而且使你自己也成长起来。一项逐渐使你感到厌烦的工作,也许对某些人来说并不那么讨厌;一项一直由你来做的工作应该教给某些能做这项工作的人在你不在的情况下来做。
在分配任务的时候,从责任最小、工作成绩不断上升的人开始,不要仅仅是分配任务,而是要向你选中的员工解释在这份工作中珍藏着的是更富有挑战意义的工作、更大的认同、对惯例的突破、提升的可能、引起上级的注意、学习新技能的机会。用授权的方式来分配任务,打下了工人支持你的基础并产生创造力。
下放权力,其方法多种多样,而大度升职是其中最有吸引力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每一个员工,几乎都有升职的愿望,这无疑是激发他们奋进的原动力。大度升职,其效果不仅达到了权力与责任的分散,同时还能极大地激发员工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劳勃·盖尔文,1964年继承父业,担任蒙多罗娜公司的董事长兼最高主管。他掌管公司以后,“将权力与责任分散”,以维持员工的进取心。蒙多罗娜公司从而竞争能力大增,业务突飞猛进:1967年营业额增加到15亿美元,1977年又增加到近20亿美元。
盖尔文之所以“将权力与责任分散”,主要是由于深深感到有维持员工进取心的需要。
盖尔文说:“公司愈大,员工愈渴望分享到公司的权力。在比较大一点的公司,每一个人显然都希望能感觉到自己就是老板。因此,我们现在所做的,正是要把整个公司分成很多独立作战的团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大部分人都分享到盖尔文家族所拥有的权力与责任。”
盖尔文说:“我绝对相信,一个人如果能操纵自己的命运,那么他一定会比较有进取心。所以,我们将仍然继续不断地去创造一些适当的环境及计划,尽量让员工多参与跟自己有关的管理工作。”“有一些特定计划可能通过执行而显得不切实际。对于这一点,我们将会见风转舵,改用较好的计划。但通常,我们计划的原则仍然是尽量创造机会,让比较多的人参与管理工作,分享权力与责任。”
为了将“权力与责任分散”,盖尔文将权力下放给所属各工厂、各部门。
公司的一位负责计划、行销、设计、维持与政府关系及广告事务的高级职员说,我们公司的管理原则是,要把公司的各个部门当作相对独立的事业部门来处理。公司所属的每一个工厂、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本身的研究及发展单位,都有权来决定一切营销活动。公司设有一个履行公共职责的部门,主要是代表公司与所属海外机构及外国政府建立联系。公司内各部门的方针及目标大致上都很协调,在具体运转上总公司不加干涉。
公司一位负责经营的副董事长说:“通常,只要我们在营业额、利润及研究发展经费所占比例等问题上与各部门、各工厂的经理取得协议以后,他们都可以按照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去自由支配经费。”如果他们在自己的预算内想推动一项工程计划,那么大可放手去做而不必把详细情况报告公司或上级主管。只有在计划进行到最后阶段而突然发生重大偏差时,总公司才会加以过问。同样,各工厂和部门也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认为适当的营业项目。事实上,只有当他们无法达到预定目标时,总公司才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帮助。“当然,在公司的总预算经费很紧时,我们也会采取行动,告诉他们将允许做些什么,不允许做些什么。同时,也会特别规定一些非常重要而必须执行的关键计划。这些计划如果没有得到我们的同意,各部门是绝对不能更改的。但不管怎样说,我们的管理原则是尽可能减少干涉。”
为了设法让员工分享权力与责任,盖尔文建立了一套明确的升迁制度。在蒙多罗娜公司,只要员工在履行责任中创造性地工作,就能获得相应的权力。例如,当某一项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眉目而需组织力量进一步突破时,公司就授予你权力。所授权力之大,一般相当于公司的高级主管,有的甚至于接近公司的总经理,被称之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难怪人们赞叹说:“蒙多罗娜公司是技术本位者的晋升阶梯。”
总而言之,管理的原则就是尽量减少干涉,给员工一片自由的天空。将权力与责任分散,激发员工的进取心及创造力,这也是拓展公司业务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必事事亲为,也不能毫不过问
不会运用权力的管理者“有名无实”,不会控制权力的管理者将被“架空”,管理者如何用权,决定团队的成败!
带兵打仗、破敌制胜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道”,这“道”是手腕、是智谋,是一个管理者的韬略。事实上,那些知名的企业家如柳传志、张瑞敏等,都在“道”上颇有所得。若想成为一名卓越的管理者,我们就必须熟悉各种管理方法和手腕,以达到“以道驭人”“上下相得”的境界。而企业的分权与控权,讲的就是一种“道”。
我们既要分权,又要控制,要做到“有限分权,无限控制”。权力的分配应该像金字塔,只有做到相互牵制,相互支撑,才能达到相互平衡、和谐。
事实上,我们将自己所拥有的一部分权力授予下属去行使,使下属在一定制约机制下放手工作,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速他们的成长,还可以使我们自己得以从琐事中脱身,集中精力于更重要的事务,所以说,授权是我们这些当代管理者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请注意,我们用的是“艺术”一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授权有很多技巧。只有掌握好“度”,权力授予得法,监控得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则会导致恶果。就此而言,说它是管理艺术,一点也不过分。
话虽如此,但其实,掌握这门艺术并不难,它的重点就在于放权与监控同时进行。
监控是对领导权力的根本保障,是关系到团队兴衰存亡的必要措施。不少团队不缺乏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和策略,也不缺乏优秀、卓越的人才,但最终却在竞争中遭到失败。为什么呢?最高管理者们通常将原因归纳为市场环境突变,导致团队的处境被动。其实他们犯的恰是最不起眼又最不该犯的错误——公司所制定的计划并没有得到彻底地执行,而公司的最高层却认为已经落实了。很大程度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高层领导者对已经授权的工作不闻不问,更未进行及时的跟踪。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领导者的任务不只是制定计划,还应该对计划进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同时,及时的监督与跟进也是相当重要的。在跟进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协助和支持下属顺利完成任务,而且还能监督下属,避免其偏离正确的方向。
一般来说,为使授权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应该灵活掌握以下原则:
一、明确。
授权时,必须向被授权者明确所授权事项的责任、目标及权力范围,让他们知道自己对什么人和事有管辖权和使用权,对什么样的结果负责及责任大小,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否则,被授权者在工作中摸不着边际,无所适从,势必耽误工作。
二、适度。
评价授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授权的程度。授权过少往往会造成我们自己的工作太多,员工的积极性受挫等不利影响;而过多又会造成工作杂乱无章,甚至失去控制。授权要做到下授的权力刚好够他完成任务,不可无原则地放权。
三、责权相符。
权与责务必相统一、相对应。这不仅指有权力也有责任,而且指权力和责任应该相等。如果员工的职责大于他的权力,员工就要为自己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承担责任,自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如果员工的职责小于他的权力,他就有条件用自己的权力去做职责以外的事情,从而引起管理上的混乱。
四、要有分级控制。
为了防止员工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对不同能力的员工要有不同的授权控制。能力较强的员工控制力度可以少一些,能力较弱的员工控制力度可以大一些。控制并非想如何控制就如何控制,而是为了保证员工能够正常工作,在进行授权时,就要明确控制点和控制方式,管理者只能采用事先确定的控制方式对控制点进行核查。当然,如果管理者发现员工的工作有明显的偏差,可以随时进行纠正,但这种例外的控制不应过于频繁。
五、不可越级授权。
越级授权是上层管理者把本来属于中间管理层的权力直接授予下级。这样做会造成中间管理层工作上的被动,扼杀他们的负责精神。所以,无论我们属于哪个层次的管理者,均不可将不属于自己权力范围内的事情授权予下属,否则将导致机构混乱和争权夺利的严重后果。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
1.授权要因事择人,视德才授权。我们要认识到,授权不是利益分配,不是荣誉照顾,而是为了把事情办好,因此要选择思想品质端正、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有相应才能又精力较充沛的人,授之以权。
2.不轻易授予重大权力。事关公司的发展方向、人员的任免等重大权力,我们不要轻易授给员工。
3.我们必须对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放宽授权,我们应该有能容人的雅量,哪怕对方可能对你的地位与权力造成威胁,只要他能真正为你创造价值就应该放手对他授权。
总而言之,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则披荆斩棘无往不利;用得不好,则伤人害己还误事。成功的管理者不仅应是授权高手,更应是控权的高手。无数事实证明,管理者超脱一切,任何事都不闻不问就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员工、把工作做好是不可能的。正确的做法是在保证合理监控和牵制的前提下,将不必由自己掌握的权力交给下属,这样才算真正领悟了授权的实质。
授权后及时跟进,适当监控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领导者既要分权,又要控制。要做到“有限分权,无限控制”。权力的分配应该像金字塔,只有做到相互牵制,相互支撑,才能达到相互平衡、和谐。
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而言,授权是最有效的领导手段之一。将自己所拥有的一部分权力授给下属去行使,使下属在一定制约机制下放手工作,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速员工的成长,而且还可以使领导者得以从琐事中脱身,集中精力于更重要的事务,因此,授权是当代企业领导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
之所以说授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有很多技巧,掌握好了“度”,权力授予得合适,监控得力,就会取得好的效果,若失去了“度”,授权不合适,监控不得力就会导致恶果。因此,授权必须与监控结合起来使用。
世界上任何的自由都必须和相应的制度捆绑在一起,无序的自由就是一盘散沙,而且这种自由毫无保障,随时都可能被剥夺。
同样的道理,对于领导们而言,无论下属的工作做得多么出色,无论他们有多少值得完全信任的细节,也不应该完全撒手。
领导在授权的同时必须要有监督,否则就有可能失控。权力失控会导致工作失控、结果失控。
放权是必要的,但是放权不等于弃权,放权的同时必须建立起配套的监控机制。监控是对领导所授权力的根本保障,是关系到企业兴衰存亡的必要措施。在分析一些公司失败的案例时,我们发现,很多公司并非没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也并非缺乏具有卓越才能的人才,但它们最终却陷入了失败的境地。为什么呢?并非这些企业自己所归纳的原因——市场环境突然变化使得公司的处境十分被动——而是犯了最平凡同时又是最不该犯的错误:公司所制定的计划并没有得到彻底地执行,而公司的最高层却认为已经落实了。当吉姆·基尔特斯加盟吉列公司时,几位高层经理说公司已经对那些不必要的产品包装进行削减了。但实际情况却是到基尔特斯上任时,吉列的SKU(公司不同类型的产品包装的行业术语)的数量已高达24万种。大部分产品包装甚至从来没有用于销售,只是堆在仓库里。在一年前公司确实花了数百万美元聘请专家削减产品包装,但事实上一种也没有减少。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高层领导者对已经授权的工作不闻不问,更未进行及时的跟踪。领导者的任务不只是制定计划,还应该对计划进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
一家家畜饲料制造厂为公司制定了拓展市场的计划,他们打算生产一种蛋白质含量更加丰富的饲料,为公司打开奶牛场的大门——一直以来他们只对饲料进行简单的加工,这种饲料根本无法满足奶牛场的要求——他们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尿素,尿素可以帮助家畜将饲料转化成蛋白质。但这样做又有一定的风险,因为黄豆中一种被称作Urease的酵素会与尿素反应形成氨,而氨又会导致动物腹胀,甚至死亡。为了控制饲料中的Urease含量,饲料必须经过严格的烘热处理,并且化验室每天都必须对Urease的含量进行检验。
经过不断地调试和检验,饲料中的Urease含量终于符合了安全标准,这家饲料制造厂终于生产出了符合要求的高蛋白质饲料。在广告和公关等各方面措施的支持下,公司的市场拓展开展得有声有色,已与几家养牛场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供货关系,另外还有几家更大的畜牧场有与之合作的意向。
就在一切进展都十分顺利的情况下,不幸的事情却突然发生了。有一天,化验室的例行检验结果显示,Urease的含量严重超标。公司总裁吉姆在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一消息——他要求化验室一旦发现Urease含量超标必须第一时间通知自己。吉姆果断地做出指示,在过去48小时生产的所有饲料禁止运出公司,以维护公司的信誉和用户的安全。随后他马上开展了调查,最后终于找到了原因,一名新来的维修工人在换装蒸汽管线的一个零件时关掉了蒸汽机之后又忘了打开,使得对饲料进行烘热处理时温度降低,进而导致Urease含量超标。
吉姆全程跟踪并亲自处理了这一突发事件,正是由于吉姆的参与,不安全的饲料才没有被运出工厂,安全隐患才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并被排除,公司的损失才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公司的形象才得以保全,公司开拓市场的计划才能继续被执行下去。
领导人的及时跟进是相当重要的。在跟进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协助和支持下属顺利完成任务,而且还能监督下属,避免其偏离正确的方向。
企业领导者应该对下属的工作进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决策,及时提供支持。当然,领导者尤其是高层领导者都有许多工作要做,一忙起来可能就把对计划进行跟踪这件事忘到脑后了。所以,为了保证领导者能及时跟踪,应建立一个跟进计划,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跟进计划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项:目标是什么?什么人负责这件事?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使用何种资源完成任务等。
跟进计划的内容是固定的,但形式却可以灵活多变,尤其是高层领导者因为要从整体上把握工作,所以更需采用简单有效又灵活多变的办法。
罗兰·贝格是一家大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就像所有的大公司的领导人一样,罗兰·贝格每天需要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可谓日理万机。但同大多数高层领导人不同的是,他从不会忘记哪怕一件小事,在一项计划进行到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有关的负责人总会接到罗兰·贝格打来的询问事情进展情况的电话。是罗兰·贝格记忆力超过常人吗?非也。他有自己的跟进方法。他每天都接触大量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为避免遗忘本应自己去做的事,他随身带了一个小录音机,每一件需要自己去做的事他都会用录音机记下来,再由秘书打印后发放给相关人员。他通常每天会发出40~50个给不同人的“内部备忘”。这当然是在完成一个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布置工作和做出某些决定。但这仅仅是事情的开始。每一份内部备忘都会被写上一个时间,到了这个时间秘书就会把这个内部备忘重新放在罗兰·贝格的案头。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侥幸让他忘记一件他关心过的事情,他总能在合适的时间向负责某项执行工作的人员询问事情的进展。
信任固然好,监控更重要。及时适度地跟进计划并非是不信任某人的表现,相反,这只能表明你重视某件事情,所以适度的跟进并不会损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当然,跟进计划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及时,只有在第一时间发现阻碍工作进行的障碍,才能尽快排除障碍,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注意适度,领导者需要的是跟进计划,而不是去具体执行计划,领导者需要做的是鼓励员工把执行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越权指导,更不是直接插手去落实,否则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所以,领导者应掌握跟进的艺术,既保证战略规划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又不损伤员工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正确授权应该遵循的几大原则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懂得“一个人权力的应用在于让他们拥有权力”,掌握授权这一领导艺术,需要注意的是授权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授权,授权不当比不授权造成的后果更严重。正确的授权做法是:
第一,择人授权。即根据下级的能力大小和其他个性特征等区别授权。对于能力相对较强的人,宜多授一些权力,这样既可将事办好,又能锻炼人;但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人,不宜一下子授予重权,否则就可能出现失误。同时,授权时应考虑被授权者的其他个性特征。对于性格外倾性明显者,授权让他解决人事关系及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事容易成功;对于性格内倾性明显者授权他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则容易成功;对于要求做出迅速和灵活反应的工作,授权让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处理就能成功;对于要求持久、细致严谨的工作,授权让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处理就可能效果良好。
第二,当众授权。当众授权有利于使其他与被授权者相关的部门和个人清楚,管理者授予了谁什么权、权力大小和权力范围等,从而避免在今后处理授权范围内的事件时出现程序混乱及其他部门和个人“不买账”的现象。
第三,授权有根据。管理者以手谕、备忘录、授权书、委托书等书面形式授权具有三大好处:一是当别人不服时,可以此为证;二是明确了其授权范围后,既限制下级做超越权限的事,又避免下级将其处理范围内的事上交,以请示为由,貌似尊重,实则用麻烦管理者的办法讨好管理者;三是避免管理者将授权之事置于脑后,又去处理其熟悉但并不重要的事。
第四,授权后要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不要稍有偏差就将权收回。如果授予一定权力后立即变更,会产生三个不利:一是等于向其他人宣布了自己在授权上有失误;二是权力收回后,自己负责处理此事的效果如果更差,则更产生副作用;三是容易使下级产生管理者放权却又不放心的感觉,觉得自己并不受管理者信任,有一种被欺骗感。因此,在授权后一段时间,即使被授权者表现欠佳,也应通过适当指导或创造一些有利条件让人以功补过,不必马上收权。
第五,授权不授责。组织管理原则中一直有权责对等这一原则,但授权却是例外,即授权后并不要求被授权者承担对等的责任。因为权责对等原则是针对某一职位应该拥有的权力而言的,若没有这一权力,则这一职位就没有必要设立。而授权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种可为也可不为的权力,而不是必须为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授权的实质就是请被授权者帮助他办事,是一种委托行为。因此,授权后,当被授权者将事情干得好时,应当给予奖励和表彰;当事情干得不如意时,管理者应该自己来承担责任,而不能将责任推给被授权者。
第六,授权有禁区。尽管从某种角度说,管理者能够授出的权越多越好,但并不等于说管理者将所有权都授出去而自己挂了空衔最好。如果这样,公司就没有必要设立管理者了。在授权问题上存在禁区,有的权多授好,有的权少授甚至不授更好。一般来说,授权的禁区有:公司长远规划的批准权,重大人事安排权,公司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决定权,重要法规制度的决定权,机构设置、变更及撤销决定权,对公司的重大行动及关键环节执行情况的检查权,对涉及面广或较敏感的情况的奖惩处置权,对其他事关总体性问题的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