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管理团队
一群管理人员不同于一个管理团队(managerial team),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大。虽然我们将这群管理人员定义为某某小组、某某科室、某某部门,但仍然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团队。我们从组织系统图上,看不出管理团队来。
不论是管理群体的行为,还是管理团队的行为,都可以用“B=f(I,E)”的公式来表示。问题是,一个群体与一个团队的“I变量”与“E变量”的特性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群体与团队的组成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差别很大。
在这里,我有必要唠叨几句,说一说这个公式的意义:除非我们能明确涉及某一行为的全部影响因素,否则,我们无法了解人的行为。这个公式所代表的只是一种看法而已。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有两个因素,一是关于个人的因素“I变量”,二是关于环境的因素“E变量”。
从本书的第六章中介绍的塔维斯托克对英国煤矿业的研究实例中,我们便能看出一部分区别所在。在那个实例中,一种是传统式的工作编组,一种是混合式的工作编组,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对照。在传统组织中,工作人员的工作都是由主管指派,并由工业工程师说明其工作项目与范围。工作的绩效则是由主管运用各种外附的激励的方法来控制,这种结构风格,性质上是静态的。编组内有关人员的交互,主要是主管和各工作人员个别之间的事,也就是说,是两人间的关系。各工作人员相互之间通常存在一种相互竞争的倾向。这种倾向是系统的结构风格和控制方法所促成的。
至于管理部门,如一家工厂的厂长、一个部门的主管或会计等,或整个公司,也同样具有上述类似的特性。在管理部门里,专业人员的工作比较广泛,也比较复杂,而且其项目与范围也都经由组织系统表的说明来定,只不过不是由工业工程师制定的而已。每个人的工作,也同样都是由主管指派的。主管指派成员担任什么职位,担负怎样的职责,至于工作绩效的控制,虽然比基层实务作业单位更为微妙,但总的来说,还是由主管对部属“各别的”控制。这种结构风格,同样也属于静态的。单位内部的交互关系,虽然有时候也有某种关系的“横向联系”,也有所谓的会议来进行协调,可主要方式仍旧摆脱不了主管和部属之间的各别联系。在这种组织或编组方式下,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
但是我们本章要研究的“团队”(team),与上述的传统编组方式不同。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组织系统,也许与英国煤矿业的混合式编组有若干相似之处。这种团队的管理系统,有很多不同的特性,我们将在本章着重讨论。在没有讨论各种方式的团队的不同特性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团队的共性。一般来说,混合式的系统大致有以下几项主要的共性:
1.整个单位,负有一项主要职责。
2.编组结构通常具有弹性,以配合具体情况的需要。
3.采用的控制方法是“往来式”的。同一单位内的每个成员,包括主管在内,通常需要共同决定本单位的结构、本单位的责任、本单位的目标、本单位的作业原则和规范,以及本单位的工作绩效的标准。
4.在这种团队里,虽然管理层仍旧握有“外附的激励”的控制,但是其内部已经创造出种种机会,使大家能达成其团结一致的“内在的激励”。至于个别的“外附的激励”,尤其是个人的薪资待遇,仍然是按照一般行政程序来定,但特别强调公平的重要性。
5.上述各项特性,都是关于“作业性”方面的。这些作业性的工作,也有其适用范围。其适用范围,则是由另一个涵盖较大的组织系统来决定的。
6.单位内的主要职责,需要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关系”来推动。
7.团队能否生存,是否有成功的绩效,主要看全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程度,也就是看这个“系统”下的“次系统”的情形。
8.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必须有适当并相符合的技能。
以上便是一个团队的共性,至于某一个特定的社会技术系统,其特性如何,则通常由该系统的技术情况而定。所谓技术情况,正是社会组织形成的中心。但是管理团队中的技术,不同于作业团队中的技术。作业团队的技术是以机器和物理及化学的作业程序为基础的,而管理团队主要是智力的作业,是沟通的作业,是解决问题的作业,其中还包括了情绪的成分。管理团队最需要的,是影响行为的权力行使,而不是对物理世界的实物的操纵。正因为这些缘故,所以团队成员和作业的程序之间的关系,才会大不相同。
管理团队有效作业的8个条件
在我看来,一个管理团队要想高效作业,团队成员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对团队的职责高度了解、支持和认同。
这个条件会使团队成员都知道,我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团队。管理团队的职责,不像作业团队那样仅负责某一项产品的生产或某一机器设备的维护。因此,了解、支持和认同等也没那么简单,通常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和讨论,才能使大家对团队的职责高度了解、支持并产生认同。
2.公开的沟通。
真正好的决策以及决策的顺利推行,都必须将所有“有关的事实”考虑进去。在前文我们讲到,感受和情绪也是有关的事实。人的感受和情绪与智慧和逻辑推理是分不开的。更确切地说,我们在讨论任何问题时,有关智力方面的概念、客观的事实和逻辑的推理等,都必须让团队的每一成员共同参与。如果某人拥有某一信息,却私藏起来,不管原因如何,这信息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那么,这对问题的讨论是不利的。在一个管理团队里,所有的看法和感受都应该公开表达出来。这是管理团队有效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
虽然绝对公开的沟通是很难做到的,很多团队的成员都一直认为他们已经做到了沟通的完全公开,但是仔细分析,真正的公开沟通实在少之又少。根据我参与的某一专家小组的经验来看,在日常的组织生命中,沟通“已经公开的程度”和“可以公开的程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一段差距。
这里还有一项限制条件,即:在任何一项有关人群交互的变量中,在极端的情况下,不免都有些“功能不良”的成分。
所谓沟通公开,也像其他任何变量一样,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即使在最亲密的个人关系上,如果一切完全公开讨论,也可能使彼此的关系遭到破坏。“绝对公开”固然不可以,但另一个极端是“绝对封闭”。因此,究竟沟通要公开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大致来说,沟通公开的程度,应该考虑对方所受的影响,也应该考虑到你们之间的“关系”所受的影响。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继续研究。
通常,在绝对公开和绝对封闭这两个极端之间,沟通的公开性有很大的浮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如果一个系统的其他特性不变,则沟通越公开,团队的功能就会越好。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系统的特性如何”。有些团队,之所以能在沟通方面保持相当程度的封闭性,就是因为某些特性不同的缘故。其中有一项特性是我们在前文讨论过的,即“欲望”,这是一种企图使情况中不含“情绪”成分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企图能做到“完全理性”或“完全客观”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不可能的。虽然可以一本正经地装作“完全理性”或“完全客观”。
3.相互的信任。
在一个系统中,如果没有相互信任,那么沟通的公开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所谓信任,其实非常简单,也很容易感受到。然而,要做到信任,却不太容易,尤其是在传统的组织方式中。信任的意义在于“我知道你绝对不会利用我——既不会有意利用我也不会无心利用我”。也等于说“我才敢将我当前的情况,自尊、地位、我们之间的关系、我的职位、我的事业、我的想法等,完全托付给你,而且有强烈的安全感”。
同样地,这也是一个变量,这个变量也有两个极端——绝对相互信任和绝对的不信任,也都“功能不良”。一个团队的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高低,经常与组织的方式有关。尤其是在强调个别竞争时,相互信任所受的影响更大。
信任是人际关系上一项十分微妙的特性,用具体行动建立信任容易,但用语言建立信任却比较难。建立信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信任的毁灭却是转瞬之间的事情。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有时候由于误解,也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信任也是一种觉察,是对他人和他人的行动的觉察,而不是对客观现象的觉察。这种觉察,深受各种情绪的影响,如需要、焦虑、期望,等等。
相互信任和沟通公开,这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沟通的公开可以防止错误的觉察,但是公开沟通的言语和具体的行动如果不统一,将会使信任受损。因此,公开必须真诚。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曾经使用过“真实沟通”(authentic communication)的概念,我认为,用公开更好一些。
我们可以说,一个管理团队的绩效是一个函数,与其所有内部成员(包括领导者在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公开程度有关。
4.相互的支持。
支持也是一个变量。极端的支持,我们称为“负的支持”;中间的支持,我们称为“零支持”;绝对的支持,我们称为“相互支持”。当支持为负性时,则表现为敌对的态度;支持为零时,表现为淡漠、不关心;而绝对的支持,则表现为关心、关切、协助、友善等态度。
支持通常有一种是精神上的支持,比如鼓励、赞同、同情等。但这并非我们这里想探讨的支持,我们这里所说的支持,是指另一种——全体成员相互之间既没有敌意,也不至于相互不开心,而是能感受到“我就是我”,大家都不必为自己的权益、为保护自己而奋斗。在这种团队中,大家才能不受束缚,尽最大努力为团队做贡献。
5.人的差异管理。
所谓“人的差异管理”(management of human difference),与“有组织的努力”有关。从团队活动的立场来看,人的差异可以是一项资产,也可能是一项负债。所谓差异,不但包括了训练的差异、经验的差异和能力的差异,还包括一切情绪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人类社会生命的进步和改进的要素。一切创新,一切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一切社会、争执和经济方面的新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人有差异的缘故。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的环境就不可能有积极的创新,而将是消极的调节了。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的差异却又是“有组织的努力”的一项负债。因为如果不善于控制这些差异,整个组织就会遭到破坏。因此,我们需要规范、规章和制度,只有当大家遵守这些规章和制度时,组织的成果才能有所保证,否则,组织将会混乱不堪。
但是,差异如果控制得太紧,不管是主管控制得太紧,还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控制得太紧,这个资产不免都要被埋葬在“严密一致”的压力下,所有成员便只是一群人,而不能成为一个团队。
进一步说,在团队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个体差异,才会产生意见分歧和行为冲突。分歧和冲突,在任何问题上都可能发生。对于分歧和冲突,我们需要的是管理它,而不是压制它。只有妥善地管理分歧和冲突,才能达成适当的决策;有了适当的决策,执行才会顺利无阻。能够管理好差异,而不是想办法在表面上压制、平复差异,团队才能迸发出创造性的方案,而不是平衡各方面的折中方案。
个体差异的管理如果失败了,将可能造成种种负的能量,会使人认为团队得不出结论来,会使人认为“团结”是个难题,会使人认为团队根本没有效率,而且是一个浪费大家时间的组织。至于如何管理这些差异,我们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的讨论。在这里,我们要记住,人的差异只有妥善管理,团队才会成为一个有效的团队。
6.团队运用的选择性。
并不是任何管理活动都可以用团队来推行。有时候可以运用团队来推行团队的活动,但有时候仅需要运用对个人或组织的授权来推行活动。
但是,什么时候适合用团队来推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可以经由制度程序来决定的事。这是一个变量,就像其他各种变量一样,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如果相互信任的程度不够,就应该减少授权,增强协商。
此外,有些群体的职责,有赖于成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但也有些群体的职责,不一定有这个必要。在一个群体内,其所负的职责有时候可以划分为很多次职责。各项次职责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有的很高,有的很低。有的可以由一推知二,有的则不能。7.团队成员具有适宜的技能。
在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内,成员的总技能应该能配合此项系统所负职责的技术需求。因此,管理团队中的成员的技能,与作业团队的技能是大有不同的。
管理团队里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团队所负责推动的活动;另一类是“维系这个团队”的活动。这两类活动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下面的附表说明了这两类活动所包含的内容,在执行这些活动时,很明显都需要适当的技能,也需要适当的态度,才能产生良好的绩效。下表的项目,是本尼斯(Warren G.Bennis)和谢巴德(Herbert A.Shepard)两人根据很多信息综合而成的。
通常,人们认为上述所列的活动或职能,都是团队领导者的责任。因此,该列表里的职责可以作为团队领导者的职责。一个团队要想取得成功,那么必须完成上述各项职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团队的效能高低,不是由团队中任何一位成员的绩效决定的,而是由上述各项活动的绩效决定的。
事实上,我经常发现:在一个团队中,如果领导者对一切活动都一把抓,一个人独立负责,那么这个团队的效能必然很低。为什么我敢下此论断?首先,很多团队领导者没有凡事一把抓的能力,即便少数有这个能力,各项技能都具备了,也会因为群体作业的复杂和步调的关系而无法了解全部事实、掌控全局,也无法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推行什么。此外,还有另一项重要的原因。如果团队的成员都停下来,等着领导者手忙脚乱,看领导者表演,那么他们就没有对领导者产生认同。反之,如果有了认同,如果他们对职责有了承诺,自然就会自发地参加到工作中——也就是参与适当的必要的活动,根据情况完成自己的职责,以取得高绩效。
个人的差异,有可能使个人走向“专业化”,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能成为某一行的“专才”(可能带有贬义,只不过是某种差异特别明显)。我们经常听说,某人是群体的“重心”,某人是“捣蛋鬼”,某人是“话匣子”,某人是“闷骚男”,某人是“开心果”,等等。这些人虽然也算“专才”,但并不是团队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才。在一个团队里,任何一位成员通常都能觉察出某项活动的需要,也许是觉察到别人太自满了,或觉察到别人在工作中掺杂了太多的情绪因素,因而会自动去提醒他注意,或者自己动手去做。
8.团队的领导。
取得高绩效的条件,我们已经讨论了7个,这些都是变量。当然,还有其他的变量,但这7个变量是最重要的。这些变量之间会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变量,都会影响到其他变量。这7个变量也并非管理团队特有的,其社会技术系统也同样会受到这7个变量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也是任何群体的通性,即“领导”(leadership)。很多经理人认为,这个因素是团队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领导,就是团队领导者的个人资格、个人技能、个人地位和其所采取的策略等的总称。不过,在一个“面对面”的团队中,也包括较大的群体,比如公司、社会等,其中领导的意义通常是有分歧的。主管和行为科学家对“团队”的理解往往出入很大。
在解释团队行为时,很多经理人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
B=f(La,b,c……)
公式中的La,b,c……指的是群体领导者的特性。这是一种觉察,有时候可以明白表示出来,有时候则不可以。根据这一公式,人才的选拔、训练和提升,成为许多经理人的重要职责之一。这公式关联到“对人的分类”,表明人可以分为三类:上智、下愚和常人。
但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却与这种看法不同,认为群体的行为就是人类有组织的努力,应该用这样的公式来表示:
B=f(Ma,b,c……Tf,g,h……Om,n,o……Lp,q,r……Ex,y,z……)
在这个公式里,括号里大写字母的代表意义如下:
M代表群体中各成员的态度、知识、技能和能力;
T代表群体的主要职责的各项特性;
O代表“次系统”的结构和内部控制;
L代表群体领导者的技能、能力和其他特性;
E代表“次系统”在另一个较高层次的系统中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很多变量。
一个群体的行为不但深受上述各种变量的性质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这些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所以,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领导者的特性和行为并非“群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领导者的特性和行为尽管对群体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但只是群体行为的“必要因素”,而不是“充分因素”。有时候,由于各种因素的关系和特性,使领导者的特性变得特别重要,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有时候并非如此。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有效的团队,不管其领导者多么能干,多么有干劲,其绩效高低都不是由这个领导者决定的。不过,一个领导者却可以妨碍团队的“公开沟通”,妨碍“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当然,领导者也可以促进“公开沟通”和“相互信任”。记住了,只是促进公开沟通和信任,而非大幅度地提高公开沟通和信任。因为公开沟通和相互信任还会受到上述公式中其他变量的影响,其程度的高低,要看群体中的全体成员的态度和沟通情形而定。
最后,我们还必须说明一点:诸如公开沟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领导等因素,在一个系统中的程度如何,并不等于这个系统的各个次系统的综合。在一个系统中,各个次系统之间还有“交互”的作用。因此,我们无法从个人的特性推测出群体的行为。我们研究群体,应该以群体为对象,这样才能了解群体的性质和群体的重要性。
尽管管理团队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微妙的系统,建立和维系这样的系统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这种努力是值得的,有效的团队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
管理团队的发展
我们经常拿体育运动来比喻沟通的问题,比如,以团队来说,如果你不练习怎样打高尔夫,你自然不会打高尔夫。同样,如果你不亲身参加一个团队,你自然不会团队的作业。团队的管理与体育运动有相同点,都需要演练,都要从实践经验中学习。但团队作业与运动也有很大区别。比如,运动不依赖智力的知识,最多也只是些初步的理论。没有高尔夫的科学知识,也同样可以成为高尔夫高手。即便成不了,也不至于是什么坏事。
至于其他的专业技能,如一位医生或一位律师,如果只靠他自己的摸索,靠尝试与错误来学习,往往是危险的。所以,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允许不懂医术的人行医,要求每一位医生都必须经过有经验的导师的指导,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等到有一天,管理也成为一门专业时,社会对管理人士也会有类似的要求。
在一个组织机构里,每一阶层都有其管理策略。如果这些管理策略纯粹是从尝试与错误中摸索出来的,大家往往并不在意这个过程所产生的心理和实践的后果。但是医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证实,其后果非常严重。这个过程中的“意外错误”数不胜数。值得注意的是,较低管理层在执行中所犯的意外错误,通常比高层多。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曾做过有关企业的心理健康的研究,证明管理策略造成的企业的损失,要比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更大。因此,尝试错误有时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以上说明是因为,近些年来,很多人发现了团队发展所用的训练方法的潜在危害。多数人认为这种训练方法会产生痛苦,给受训人造成心理调节方面的危害。这确实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使受训人保存了一份期望。除非由最具资格的专业导师来指导,否则,不良后果是难免的。但是这与大部分企业机构天天接触的尝试错误所造成的危害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在推行团队发展训练方案时,管理层必须选择有专业才能和水平的施训人;
第二,管理团队的发展,如果采用的是“自己动手做”的办法,则必须切实注意,以防发生不良后果。
以上并不是说,管理团队的自我发展所产生的危害,一定会比日常管理制度的危害大(如预算、成本控制、晋升、绩效考核等)。
假设一位经理人,打算试行一个新的团队发展方案。这项发展方案是由这位经理人本人和他属下的全体人员、幕僚和直线人员共同制定的。在我看来,这样的方案是必要的,也能切合实际。这位经理人注意到,在他的社会技术系统中,有些特性需要做出改变。但是他不可能将这些改变硬加在系统上。若他选择私下操作,也难有成效。因此,他必须将他的改变提出来,让大家公开讨论,用所谓的“往来式”的过程来进行。所以,这位经理人召集了整个群体的成员参加公开研讨会议。
在会议上,他应该告诉大家,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如果他不固执己见,他会鼓励大家讨论可行性,鼓励部属大胆地发表意见和感受,希望大家不要有所保留。如果大家都不赞同他的意见,尽管这种不赞同的程度较轻,他也应该谨慎考虑,绝不勉强。他应该不会企图用说服的方法获得认同,而会设法使大家能够彻底了解情况。
当然,在公开讨论之前,这位经理人必须自己先有一番准备。部属可能会提问:“我们应该怎么办?”经理人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他应该设法将讨论的话题转移到他的主题上,让大家讨论“团队的主要职责”,以期得到大家的赞同。
以上处理过程,应该采取往来式的方式进行。因此,仅靠评价一下组织系统表、个人的职位说明等是不可能收到成效的。全体成员都必须共同来分析“职责压力”,分析组织对本单位的期望。有了这样的分析,大家就能清楚团队的主要职责了。这样研究出来的团队主要职责,将是符合组织对团队期望的。但是,有时候这样的分析并不能成功,如此,就得继续讨论了——从团队本身的观点和整个组织的观点来讨论。
如此讨论的结果,可能会发现:我们团队的主要职责,既不同于正式的组织系统表和职位说明所表达的,也不同于我们过去的经验。因此,大家感受到了改变的需要,此时,经理人便应该提出他的想法了。
假定整个团队认为团队的主要职责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只剩下团队内部的工作编组的问题了。工作应该如何编组?这也应该由团体成员自己来研究,最好采用一种弹性范围比较大的结论,以便随时配合内外情况的变化。
上文所介绍的程序,不仅可以产生适当的工作编组,还能促成团队成员对团队的认同,使团队本身能够觉察其掌握的环境。对整个团队来说,在职责达成时,人人都会有完成职责的感受,并能获得内在的激励。
接下来,我们的工作是分析一下团队的现状,以使所需的改进得到大家的认同。
有很多团队采用“评分表”(rating scale)的方式来分析现状(见后文表格)。这些评分表在很多团队中都很有效。在使用评分表之前先进行讨论,使大家了解到表中各项变量的意义。之后由大家匿名进行评分。
收集了评分表后,再从群体中推举一两位成员来做统计,将表中的每一项变量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绘制在统计图上。有了这些信息,全体成员就可以讨论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团体效能的分析
本节所附的评分表,是我在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推行团队发展方案时,与琼斯(John Paul Jones)主持的单位共同制作的。以本团队的人员为例,我们分析一下团队的状况。
下表中有很多变量,各人分别做一评分。分数从1~7,7分最高,表示现状已经达到了理想的程度。在统计评分之后,我们再集中讨论。
讨论需要针对各项变量逐一进行,同时还要特别注意5分以下的变量,以及大家的评分悬殊极大的变量,并思考:为什么大家的评分在5分以下?为什么大家的评分悬殊很大?这正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要尽量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
1.相互信任的程度:
高度怀疑 高度信任
1分 7分
2.互相支持的程度:
互不协助 相互支持
1分 7分
3.沟通:
保守秘密并担心 公开且可靠
1分 7分
不听取他人意见 互相沟通、互相了解
1分 7分
4.团队的目标:
团队不能了解 团队能清楚了解
1分 7分
团队对目标持负的态度 团队对目标有承诺
1分 7分
5.团队内部冲突的处理:
不承认有任何冲突,规避或压制各种冲突 承认冲突的存在,设法解决冲突
1分 7分
6.团队成员能力的运用:
团队没能利用我们的能力、知识、经验 团队充分利用了我们的能力、知识、经验
1分 7分
7.控制的方法:
控制系统是强加在我们身上的 我们自己控制自己
1分 7分
8.组织环境:
有限制性,强迫我们一致 自由、支持,尊重个人差异
1分 7分
评分完成后,在讨论每一张评分表时,不能故意去探寻这张表是谁填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上述表中没有对主管的评分,这要看主管自己的意思。如果主管愿意,也可以将“对本单位主管的分析”也列入表内。不过,最好不要贸然这样做,不妨等到本单位里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相互信任和沟通公开后,再来分析主管的行为。
使用这样的评分分析,第一次分析时,大家给的分数往往特别高,因此,评分的结果难以反映出真实的情况。有一种办法是,先做一次初步讨论,在大家交换意见之后,等上一两个星期,再让大家进行第二次评分。评分并不耽误多少时间,如果真的是由个人填表评分,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够了。
当然,上述的评分表只是一个参考。任何群体都可以自行设计一套合适的评分表,自己提出认为最适合本单位的变量。有了这样的评分表,可以经常评价自己,从而更好地了解群体的趋势。根据我的个人经验,这样的评分表只要内容恰当就可以,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精益求精。如果追求精确,评分结果往往会使大家过于在意评分表中文字的含义,反而忽略了其信息价值。事实上,这种现状的分析,本来就无法精确,只不过是为了讨论便利而收集若干适当的信息而已。
在团队开会时,应该讨论什么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讨论的问题,毫无疑问要与团队的发展有关。通常的办法是,在大家讨论某一问题时,花点时间共同回顾过去的问题,评价一下“我们究竟是如何处理的”“处理的效果怎么样”“从中收获了那些经验与教训”。在讨论的时候,全体成员可以发表任何意见。对各项推行程序有什么感受,对整个程序有什么看法,都可以尽量提出来。
这样的讨论正是一种“反馈程序”,只要群体成员对各种反馈的方式做一研究,定能有所收获。至少,每位成员都能弄清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但如果不经过这样的分析讨论,团队成员往往不容易弄清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有什么影响。尤其是有些较为特殊的情况,相互之间的影响恐怕就更难弄清了。
除此之外,经过这样的分析讨论后,个人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在别人眼里,也许会给人带去不一样的觉察。我们经常认为,我们是这样做的,是这样想的,别人就会像我们这样去想,就会像我们觉察自己那样觉察我们。可实际上,别人的觉察未必符合我们的想象。因此,有了对“反馈程序”的研究,我们就有机会验证自己的“现实观”,必要时我们就可以修正自己的行为了。
反馈程序的目的是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现实观。在此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在讨论时如果大家彼此攻击,那么人人就会设法自卫,这样大家就难以了解这套反馈程序,也就谈不上接受这套反馈程序了。因此,反馈程序的目的就不容易达成了。同时,如果每个人都刻意探寻别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很容易造成群体的相互不信任,这样也会影响反馈程序的目的达成。
反馈的分析无非是告诉别人:“你的行为就是如此如此地影响到了我。”提出来的信息应该有真凭实据。也许某个人的行为会使我们愤怒或怀疑,也许某个人的行为会引起我们的好感,使我们愿意与他成为盟友,也许某个人的行为会让我们觉得应该赞同或者反对他……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尽量让别人了解我们的反应,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感受。如果别人对他的反馈与我对他的反馈相同,那么他就能够意识到我对他的反应与别人对他的反应一致。若不同,那我也能学到一点东西。
这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团队里,全体成员相互之间,都应该有诚挚的“反馈”,这是相互信任的基础。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基础,沟通的公开和相互的信任才能互为表里、相互统一。表面上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你的行为令人讨厌”,但同时又说“我支持你”,这是不是很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我们应该清楚:恼怒针对的是他人的行为,反馈是针对自己的感受,希望借此能矫正一种不利于群体目标达成的情况。两者之间是大有区别的。同样,对他人的漠视与拒绝共事,也是大有区别的。只有诚挚的“反馈”,才能探寻出问题的真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通常情况下,“反馈”免不了有浅尝辄止的现象,这样的反馈虽有用途,但用途是极为有限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判断,有很多群体,由于大家刻意想建立互信的关系,想达成相互支持和沟通公开,因此他们说话总是小心翼翼,神经极为敏感。从他们的沟通中,你可以看见他们是那样的矫揉造作,表现出来的姿态和语调并非发自真心。我曾在很多场合看见很多人对这种矫揉造作的语调表现得很不耐烦,因此,我们应该力图改变这种讨论状态。
讨论的范围,通常是难以限制的。同时,每个人对于“反馈”的接受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一般情况下,群体中互信和互相支持的程度越高,大家讨论的范围就会越大,大家对于“反馈”的接受程度就会越高。当然,这种反馈的技巧和表达时的敏感,在刚开始讨论时,由于大家不熟悉,所以很常见。但随着大家逐渐熟悉,随着反馈程序的逐渐展开,大家便会深入了解,了解到反馈的重要性,也会进行检讨,从而减轻各种危害。
利用团队讨论的结果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讨论结束后,大家的反馈意见自然会被加以利用。团队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多数都能快速解决,而不再成为隐患。有些问题,在团队运行的过程中就能够当机立断,立即加以改善。但有些问题我们不必过分重视,因为我们知道这种问题不严重,不必大惊小怪。
在学习这套应用办法时,一个群体往往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最初的阶段中,往往不可避免地会显得过于紧张、敏感,即使是极微小的事情,也可能会引发大家的纠结。其实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这正是一种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它是团队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
这种学习的过程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同样重要。在本书中,我一再强调的是,人性和有组织的努力如何影响管理策略,有各种不同的信念、假定、对现实的看法和理论。因此,我们要有效地运用“反馈”的讨论,就需要另外一项步骤了——“推广”(generalization)。
前文介绍的“由团队共同来对行为加以分析”,其目的并不在于“为分析而分析”,而是为了将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应用于促进本团队的业绩上,应用于和本团队有关的其他群体的绩效的促进上。从团队发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找到某一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解决特定的问题,这固然是好事,但是问题的情况和症状有很多不同,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不同的。我们的团队是否有认识问题的能力?问题披上了别的外衣我们是否能够辨别出来?如果我们不明白“我们学会了什么”,便没有这份能力。我们在团队讨论中学到的东西,也要学会在分析过程中应用。也许我们推广的知识,还不稳定,但可以根据未来的经验来改进。因此,团队一定要有“推广”的意识,才能有所进步,“推广”的意识就是团队前进的阶梯。
当遇到某个问题,团队不能用惯例或过去的经验或用现有的政策来解决时,就意味着这是团队发展的一个机会。布莱克(Robert R.Blake)和莫顿(Jame S.Mouton)曾经说过一种所谓的“困惑——创造——反馈——推广”的过程,而且认为这是一切学习的模式。团队或个人遇到困惑和问题时,如果可以用过去已知的方法或经验来解决,就谈不上“学习”了。反之,如果只有新的方法才能解决,或者新的方法是更好的解决方法时,就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因此,所谓“反馈程序”,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费事费力费时的,或者是涉及情绪的,都可以说是团队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所谓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的意义所在。
上文所述的团队发展,是从团队本身发展而来的。除此之外,别人的发展经验和别人的研究理论,尤其是由有系统的研究所得的理论,对团队的发展也是有利的。在这方面的人类行为,理论在实际问题上有多大程度的应用,主要看这项理论是否和该团队的实际经验相近。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一群“斯隆研究员”。他们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后,立刻参加了一项为期5天的训练方案。这项方案的目的在于让他们认识理工学院的新环境,使他们快速适应这个环境,成为这个新组织的一员。我们知道,通常一个人在踏入一个新环境时,往往会有所不安。让斯隆研究员们参与这项训练,目的就在于激发他们自己分析“他们需要知道些什么”。同时经由学院当局的管理和同学的协助,让他们自己去探寻答案。
在接受训练后的第四天上午,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对他们做了一个关于行为科学的讲演。讲演的主题是“人在进入一个新组织或新环境后,会遭遇到哪些心理方面的困难”,他的讲演是根据研究结果的推广运用来展开的。他谈到了很多情绪方面的现象,如无意识的忧虑。
该教授将讲演放在第四天进行,是因为他认为如果第一天就给大家讲这个主题,大家会觉得过于理论化,过于不切实际。而当大家有了三天的经验和体会后,再和他们谈论这个课题,他们会觉得特别吻合他们的心理。果然,大家听完这次讲演,都提出了很多很深刻而有意义的问题。在下课之前,教授询问大家的感觉如何。如果他第一天就对大家做这样的讲演,以指导大家如何适应新环境,大家的感受又会怎样?结果大家一阵大笑。
在一个管理团队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大家都肯读几本有关的书籍,读几篇有关的文章,听几节外界专家的讲演,那么将会对团队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他们读的书籍和文章、听的讲演与他们自我发展中的经验体会有关,那么其促进作用就会更大。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并不是不能做到。
谈到读书,那么应该读哪些方面的书?我认为最简单的办法是请教热心的行为科学家。在请教时,最好将团队在其自我发展方案中准备做些什么,如实地告诉行为科学家,以便他能推荐几本最适合的书籍。有个团队曾鼓励其成员参加这方面的训练,训练后,团队中已经有了几个熟悉各项书刊的成员。因此,他们能够为其他学院介绍一些书籍。
另一种办法是,请一位顾问来指导,让他同团队在一起,大家定期聚会,以便更好地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这样也能对团队的发展有所促进。顾问除了可以给大家介绍有益的书刊之外,还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直接向大家介绍有关的理论。
当然,这样的直接指导有时也不一定能办到。如果找不到适当人选,不妨在团队中指定一位成员,设法去找寻本书一类的参考书籍。或者去图书馆请管理员帮忙,这样应该不难找到你想要的书籍。
之所以强调要读有益的书刊,主要是强调:现有的理论确实有助于团队的发展。研读书刊,一方面能激发大家的讨论,另一方面还能增加团队种种推广应用的知识。在团队履行职责时,或在团队改善不足时,便于找到更好的策略。
但是在我看来,即便团队请不到行为科学家来指导,只要团队成员确实有强烈的发展决心,一样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团队发展。这就叫“自己做”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也有弊。但别的方式同样有利有弊。我的建议是,在运用“自己做”的发展计划时,应坚持“一切视情况而定”的原则。
就我个人来说,如果让我指导一个团队,在没有充分了解这个团队的情况下,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为这个团队做出好的发展方案。我们接触一种情况时,至少应该先充分了解其“I变量”与“E变量”。一个团队如果能够先分析自己的情况,那么就比较容易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了。即使短时间内做不出一套完善的发展方案,至少也能找到一套方法先试行一段时间。
团队的发展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即正规的训练。正规的训练也有多种方式,很多企业机构有自己的训练人员,可以自行训练企业人员。如果你的企业内部没有训练员和讲师,你可以对外招聘,聘请具有专业素质的训练人员。
当然,你还可以派一位或几位成员参加外界机构举办的团队发展训练。参加这项训练的成员可以从训练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也能接触到有关的书籍。
不过,要使整个团队的全部成员都参加这种训练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团队成员全部参加训练更好一些。若无法达成,至少要有两个人一起参加。
我和我的同事们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都认为这种正规训练方式对团队发展极为有益。经理人亲自受训,更能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派别人去受训,如果对方并没有兴趣,纯粹是被逼无奈才去受训,那么所获得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了。因为被派去受训的人会很自然地想:是不是主管认为我的能力不行,才派我去接受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感到被否定,会沮丧,甚至会消极面对受训。而且带着这种心情去受训,还可能影响团队中与他同行的受训人,使别人无法得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话又说回来,训练并不是万能丹药,也不是解决任何困难的方法。所谓训练,是为一般正常合格的经理人而设计的。正常合格的经理人,在组织中已经能够与别人相处得融洽了。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接受训练,目的是使他们对所谓的“有组织的努力”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能得到有关行为科学方面的实际知识。
但是,经理人从训练中学会的知识,其价值究竟有多大?这就要看他们回到企业后,组织系统中的成员是否鼓励、是否容许他们应用受训所得的知识和经验了。要知道,训练中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在实际管理中得不到应用,那么就会失去价值。
此外,目前已经有很多大规模的组织机构为团队的发展而努力着。他们的团队发展,都涉及整个团队的所有成员,这种大规模的团队发展,可以参考布莱克和莫顿的理论,与本书的理论是一致的。总之,我们必须在了解一切相关的“I变量”和“E变量”之后,进行探讨和研究,才能设计出一套适合的团队发展策略来。
本章内容总结
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个人才是一个组织的“建筑的砖块”。所以,传统理论着重于对个人的研究,往往忽略了群体或团队的问题,更忽略了团队发展的问题。但是在过去几十年里,情况的演变已经使组织生命受到了重大的影响,这使学者和从业人员不得不将研究的注意力转移到团队上。然而,由于民主思想的发展,所以个人主义仍然存在。企业环境的日趋复杂,加上组织的目标结构的复杂,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机构如果不注意团队作业和团队的发展,其作业恐怕将无法顺利进行。
团队的发展永远比个人的发展复杂得多,今天我们对团队发展方面的知识的了解还极为有限。虽然我们有过很多小规模的研究和试验,也曾经有过很多所谓的“专案小组”的经验,使我们增加了不少知识,但是这终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多对“I变量”和“E变量”的特性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再做更充分的了解。
在这里,我们对团队发展的问题,做以下几项结论:
1.团队发展与其他任何发展一样,必须注意时间的演变和过程的连续性。在团队发展开始之初,所谓的“委员会”和“专案小组”之类的组织,往往能有很高的效率。
2.群体或团队都是一种有机组织。一个群体或团队,与其他任何有机体一样,都需要良好的内部沟通和领导功能,也需要建立一整套团队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化。
3.团队必须能与其环境发生相互交互的作用,必须妥善地面对其环境。团队是一种开放式的系统,也像其他任何开放的系统一样,必须储存和处理大量的有关信息,才能维持其发展。
4.任何一个团队都必须掌握其职责,培养其最高的能力。
管理层的人士,如果不能透彻地了解团队的重要性,如果不能了解团队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以及团队中的不妥之处,那么就很难充分地运用其潜在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