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不能缺少行动的意愿
说到行动力,你先来做3道数学题。
0.9×0.9×…×0.9,10个0.9相乘等于多少?
1×1×…×1,10个1相乘等于多少?
1.1×1.1×…×1.1,10个1.1相乘等于多少?
第一道题,10个0.9相乘约等于0.35。
第二道题,10个1相乘等于1。
第三道题,10个1.1相乘约等于2.6。
这就像一个十人团队一起工作,决策下达之后,如果员工对这项工作缺乏行动意愿,每人只付出90%的努力,那么最终只能达到35%的效果;如果每个员工按要求履行职责,则可以收益100%;若员工自发地多努力10%,那么最终收益将达到260%。
把一件事情做好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愿意去做,第二个条件是会做。不管是你还是员工,都需要满足这两个条件:首先是有意愿,其次是有能力。这非常重要,你带领团队时,如果看到某个项目没有结果,经常会认为是行动力不足。但这时,你要分清楚是意愿出了问题还是能力出了问题。按照这个理论,你可以把员工的成长分为4个阶段,从D1到D4,只有工作能力与工作意愿都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的团队才能拥有高行动力。
怎样提升员工的行动力呢?
人们普遍把行动力误解为行动能力。实际上,行动力分为两部分,除行动能力外,还有行动意愿。大部分的书或理论都把两者混为一谈,实际上你必须分开来看,否则共情管理难有成效,甚至像是在施暴。
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自发的才是最有效的,对团队最有效并最持久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意愿。
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必须立即与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有人向总统推荐说:“有一个人叫罗文,如果有人能找到加西亚将军,那个人一定是他。”关于那个叫罗文的人,他如何拿了信,将它装进一个油纸袋里,打封,吊在胸口藏好,在三个星期内,徒步穿越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将信交到加西亚手上——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或许大家都了解他的事迹。我要强调的重点是:罗文接到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竭尽全力去完成任务。
每个领导者都希望找到像罗文这样的人为自己工作——不抱怨,甚至不需要上级给出完整的指令,却值得信赖,能够帮助他们“把信带给加西亚”。
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废品回收站,总是招不到人。招来了也留不住,员工没有工作**。我给他讲了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有人问三个正在砌墙的泥瓦匠:“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你没看到?在砌墙。”
第二个人心平气和地说:“我们正在建一座高楼。”
第三个人喜气洋洋地说:“我们正在建设美好生活。”
十年过去了,第一个人仍在砌墙,做泥瓦匠;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成了这两人的领导者。
这位朋友应该跟员工说:“大家的工作不是收废品,而是每天让地球更加干净,让你的父母和子女生活在更美好的环境中。”
这就是共情管理中的愿景激励。
实现目标,自发是前提,能力是保障。要了解每一个员工乐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抵触什么样的工作,按照员工的工作能力,在原有的分工范围内,进行任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