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现的两个侧面2:事物和表象(1 / 1)

如果了解语言的本质,就会知道维特根斯坦想要将日常语言化为理想语言是行不通的。或许如果维特根斯坦参考前辈语言哲学家的话,可能就不会反复地实验了。洪堡特认为语言超越了指代事物的功能,还构成了事物的形象。洪堡特继承了德国语言哲学家魏斯格贝尔(Leo Weisgerber)的理论,认为语言是客观事物和人类意识中的“主观存在”建成的“中间世界”。所谓“主观存在”就是将心中的形象表述出来,在哲学上被称为“表象”。

所谓“中间世界”,意味着语言的两面性。语言能够自由进出内心与外在世界,并连接内心与物质。两面性的存在导致语言既能指代事物,也能指代人类事物相关的表象(观念)。“概念课堂9”中提到过象征的两面性,与这里讲的语言的两面性很类似。就像是图画一样,呈现出结合阴阳的太极形态。

在科学上,只把语言看作是指代客观事物的工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语言在本质上,指代的是事物的表象(形象)。语言对于表象,无法直接指代,而是要绕一些弯路。外在世界的事物是独立存在的,而指代它的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因为在内心,表象(形象)是相互关联的,自然指代它的语言也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语言化的概念在概念体系内的意义是相对的。因此不是绝对的意义,而是相对的意义,这便是日常语言的特征。

在日常语言中,不直接指代事物或事件,而是引起相关的表象,还有心象(形象),迂回地指代事物和事件。因此即使是很少量的词汇,也能够指代(暗示)很多事物和事件。那就是象征和隐喻(比喻)。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象征和隐喻直接指代事物都能使表达更易理解。因为日常语言能引起心象和表象,触发象征而来的感觉。

例如,大教公司广告中“站在学生视角的老师”因材施教,直接指代并描述了大教公司的服务概念,如果使用“站在学生视角的老师”作为象征物表现的话,就能够具体浮现出其表象(形象),也就能够轻松理解其产品的含义。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尤其是化妆品和普通医药品中,必定会使用作为法律规定的象征(暗示)性表现。“概念课堂9”中,我们讲过“语言是有约束的”,而且“象征也是有约束的”,也就是说语言和象征是连接内心和事物、精神和物质的媒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