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现的两个侧面1:正确性和共有性(1 / 1)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另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是理想语言的词汇多,还是日常语言的词汇多呢?很多人会认为是日常语言的词汇多,其实事实正好想反。如果我们想要将能够使用的理想语言的词汇全都汇聚起来,就要将各领域的专业用语都集合起来。法律语言、医学语言、工科语言、科学语言、经营语言,等等。将技术和科学各部分的语言集合起来的话,恐怕会是国语词典的几十倍。

制造指代各领域事物和现象的专业用语是为了语言能够得到正确的使用。因此,理想语言也被称为人工语言,与此相对的日常语言则是自然语言。然而理想语言(人工语言)并不是大多数人们所共有的,而是只在自己的领域上共有(相通)的孤立的语言。

相反,日常语言则是所有人都相通的语言。它是共有性更高的语言。前面说过日常语言的词汇量就如同国语词典一样,而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不足词典上词汇的十分之一。以英语为例,只要学会1000个单词,就能够理解75%的日常生活对话。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仅使用共有性高的语言,然而日常语言的准确性却较低。

法则14中介绍过的“金融投资”虽然说明了该公司的属性,但是却不是和消费者共有的语言。“VOD”也是如此。如果理想语言也是所有人都很熟悉而且与所有人都能够共有的话,就变成了日常语言。“金融投资”和“VOD”如果经常被使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它们的含义,或许也会被收录在国语词典里。

维特根斯坦认为为了防止语言混乱,就要打造伦理性语言,即理想语言,理想语言比日常语言更有用。这仅仅在一个侧面上是正确的,即正确性的侧面。但是在共有性的侧面上,反而日常语言更理想。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天才,他自己发现了这一点。如果制造了过多的词汇,也许我们的国语词典就会变成百科词典,那么要学习的词汇就会过多,而且学习起来也比现在更艰难。或许像圣经中的圣塔故事一样,互相对立,导致语言的混乱。

日常语言为了减少词汇的使用数量,便赋予同一个单词多个含义。然而,赋予同一个单词多个含义,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和维特根斯坦担忧的那么严重。首先,人类通过文章的文脉,能够理解多义词所对应的含义,这是人类的本能。这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谓的“使用绝对语言的意义”。能够理解多义词的含义是因为词义间是相通的。

维特根斯坦放弃了“语言是画”的观点,而认为“语言是游戏”。在下象棋的时候,如果不知道象棋规则,就无法下象棋。如此,意义不能共有的人之间是不能通过语言沟通的。所谓“语言是游戏”,也就是在突出比喻语言的共有性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