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桐和李倩都是《天山行》的编导者着意刻画的人物,意在揭示青年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理想和幸福这样严肃的主题。为此,影片还塑造了指导员余海洲和妻子陆颖娴的感人形象作为陪衬,以其为了千家万户的团聚而分居十年,为革命不惜流血捐躯的崇高精神来加深影片的思想意义。用意是好的,但美中不足的是主角形象不如配角形象生动感人。
请看郑志桐,无论作为红卫兵、下乡“知青”、还是深山里的战士,对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一直是忠心耿耿、始终不渝的,这一点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对郑志桐的这种可贵精神,编导在艺术表现上却不令人满意。本来,十年浩劫对每个人都有很大影响,而这里的郑志桐却例外。思想上既无明显的时代特点,性格上也没有发展变化,始终一个格调、一副样子。在他的身上,除了编导的美好意图外,社会生活中人的东西相对少了一些,不仅感人力量不强,也有损于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再看李倩,比之郑志桐,其思想性格就复杂了许多,也实际了许多。并且作为红卫兵的李倩,也打破了其它影片中对红卫兵的偏见——只知造反、唱高调,而是单纯质朴、富有同情心。这种正直无辜的形象正是历史的真实,说明编导者了解当年的红卫兵。但正是这样一个刚直、纯朴、勇于追求,而又热情、坚强的女青年,后来对待她热恋中的爱人,何以会那么辗转反侧、苦恼无穷呢?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变化可能有,但对于李倩来说未免变得太快、距离太大、也太脱离人物性格本质了。前后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判若两人。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如果说郑志桐偏虚,而李倩则偏“实”,两人都从不同角度偏离了生活实际。
相反,作为配角的余海洲和妻子陆颖娴却大不相同。影片既没有全面展示他们的生活道路,更没有直接渲染他们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在为数甚少的生活素描中,人们看到了什么?一次探亲而已。纵观十年,长期分居无怨,水泡帐篷无忧,子不认父无悔。丈夫身残志坚、风趣诙谐;妻子聪颖贤惠、深沉开朗。当丈夫牺牲的噩耗传来,妻子并未悲痛欲绝,而是在茫然若失的神态中一往情深:她缓缓地提起煎好的中药,好像丈夫即将归来,此时竟无一滴泪。而当孩子面对遗体第一次呼唤“爸爸”时,她却泪如泉涌心欲碎。十年阔别,一朝欢聚成永诀,她还能说什么?从这简短的生活素描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忠贞不渝的爱情,而且看到了对革命的执着和坚毅、对同志的热情和诚恳。他们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精神难道不如主角吗?相反,在这两位配角身上,革命情操并未溢于言表,而是融于血肉,与其性格和谐统一。这样的艺术形象不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吗?虽然整体形象塑造还不尽完美,但至少不失为一种启迪、一种探索。
(原载1982年《黑龙江日报》文艺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