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跃起——阿城市级机构改革纪实(1 / 1)

新一轮改革潮,如滚滚春雷,由南至北而来……

大跨越

6月的骄阳够热了。可是,阿城市委在两千八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又点燃了一场改革的烈火。

1992年6月16日,是黑龙江省阿城市史上永放光辉的日子。这一天,阿城市委隆重推出了《阿城市机构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掌管全市各方命脉的副科级以上干部从四面八方走来,参加市委召开的全市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五大班子全部到场,容纳一千四百余人的影剧院座无虚席,会场气氛宁静庄严,几乎能听见彼此的心跳声。市委要求:各部门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局级干部任命,中层干部聘任,一般干部择优上岗。此举涉及在座的每一位干部,在全市六十多万人口中引起强烈震动。人们坐卧不安,有疑惑,也有不满,但更多的还是兴奋和希冀。

消肿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兴办实体。市委决定从市直机关这个龙头改起,农、林、水、畜、粮、农机、商业、物资、外贸等12个委、办、局分两批全部转变为公司;撤销工业、二轻、建材、物价、人防等10个委办局,组建新经委和商贸委;市委与市府机关两个党委合并;市文化局与市体委合并;档案局、市志办、广播电视局等行政部门改为事业单位;大检查办、老干部局等部门降半格归口;84个非常设机构先撤掉73个,加强乡镇统揽经济工作职能,将农机、经管、水利、财政、电业、土地等15个站(所)的人、财、物权下放给乡镇管理。通过转、并、合、撤的改革方式,精简党政机构28个,占原机构总数的38.3%,行政人员中仅工口和农口就减少195人,占原有人员的57.5%。这次改革步伐之大,令人震惊。

要知道,阿城市并未被列入哈尔滨市机构改革的试点县(市),这样做很容易引起非议。更何况,4月7日,阿城市委刚刚召开过一次全市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当时宣布的还仅仅是在农口搞试点,时间刚过两个月,何故一步上千里?

追兵不舍

一个县级市,能否在县级综合改革中的一项或几项改革上有所突破,关键是那里的领导班子是否真的解放了思想,是否有改革的胆识和决心。本着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标准,阿城市的领导班子大胆推进了县级机构改革。

不出所料,种种非议很快扑面而来。

“出头的椽子先烂!”还想吃“太平饭”的人这样批评改革。中间层是这次改革的重点,阻力较大,因为从“条条”上改下来的东西是权力,改就把权力改没了。

“你们这样改有什么根据?”“不要锋芒太露!”“你把我的局撤销了,我下去时吃饭都没地方。”这些话来自省及哈市一些主管部门那些“好龙”的“叶公”之口,笑谈中不无抱怨和责难。

面对这些非议,阿城市女市委书记陈淑兰坚定地表示:“省、市领导要求各部门不要干预基层改革。阿城就这么干了,找谁也没用!”她在市体改委主任高海宽交来的一份“情况反映”上重重地批了一笔:“看来改革的难度很大,要坚持你的韧性,把改革方案进行到底!”很有一股敢坐火山口的气势。

也难怪!阿城市计划经济的架构早已压得人透不过气来。据讲,阿城市计划经济已微乎其微,每年只有200吨钢材及其它少量物资属计划管理,商品经济已经成为主体。然而一成不变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却还在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严重拖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后腿。仅二轻系统17个企业的产值就在原地徘徊了整整10年。机构臃肿,部门重叠,人浮于事。1984年搞了一次精兵简政,可是到1992年又膨胀了一倍左右。不少机关干部不知道工资是从哪来的。此外,诸如市乡(镇)关系不顺、机关人多低效办事难、财政负担过重等通病更是一言难尽了。

曾任阿城建市后第一任市长的陈淑兰说:大政府小服务培养了一种惰性。有人曾半开玩笑地说:“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经过几年努力,我们终于成为亏损县了。”因为亏损县不白当,上边给钱。我们没有这种荣幸,但也自觉不错:是财政上解县,生产走在前边,从1987年开始三赴山东、几下江南学习,才发觉自己这个县还不如人家一个乡镇,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苦森森的。人家扬眉吐气,咱们挺不直腰杆,还得听人家挖苦“你们党性强”。

市长赵汉义则沉痛地说:“人家才像县长,咱算什么县长!”不少干部学习考察回来后,也都认为机构改革不能再等下去了。设庙就得有和尚,不如干脆把庙拆了,不要老是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就是好!就是好!”那是怕被人否定才首先自我肯定的。

因此,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样,阿城市大胆推进机构改革并不突然。它借邓小平南方讲话之机推出,顺应了改革大潮;它经历了对生产力标准认识上的反复,不断统一思想,取得了共识。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陈淑兰说:“改革中思想认识难免有分歧,但并不难统一。改革需要团结,需要齐心协力。我还是那句老话,用他就别老怀疑他。因为追兵在后,退下来只有死路一条。”瞧!连思维都是数学逻辑。为了稳中求进,他们于年初一次派出去7个组,经过半个多月的充分调查,先推出了农口的改革。接着,又经市常委会多次研究讨论,在制定方案、明确政策、落实机构等方面经周密组织、充分准备,6月16日各口机构改革同时上马,颇有背水一战之气概。

结果,出人意料。除了个别人和来自上面的一些非议之外,对这场经历了若干曲折才到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绝大多数人们欢迎它,珍惜它,敞开胸襟拥抱它。许多人宁可牺牲个人既得利益,也要推进这场改革。谁也不愿意做连阿Q都不喜欢做的那种怕革命的“孙子”。因此,这场改革进展十分顺利,人们的承受能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

闸门一经打开

几十年形成的左的思想禁锢,令人窒息。如今闸门一经打开,解放了的思想就像潮水一样喷涌而出。阿城市各界人士众志成城,以“步伐再大一点、速度再快一点、思想再解放一点”的精神推进改革。

6月初开始的工口机构改革,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已基本就绪。原工业局、二轻局、建材局被撤销,组建了新经委,技术监督局降半格隶属经委。四局一委原有一百三十多人只能留用五十多人。留下的人试用一年,合格者聘期两年,月月打分,年底考评时淘汰后五名。这对于那些想在机关端铁饭碗的人来说,难免要有切肤之痛。市委派出领导小组,抽调业务专家,坚持民主、公平、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对经过自荐、推荐、考核上岗的人选进行考试、答辩。一时间许多人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复习备考,进入竞技状态。孩子给父母让出座位,丈夫为妻子洗衣做饭,竞争意识悄悄潜入千家万户。考评严肃认真,仅一次23人的答辩就进行了10个小时,而且有全程录像备查。有一位平时工作马马虎虎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自以为这次能被选中,但因答辩不过关,考试又只得了二十多分,成了落配的凤凰。还有一位声称如果聘不上“就不活了”的机关干部,因群众评议不过关而落聘,日前也已服从分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能者上,庸者下,群众服气。下来的人也都得到妥善安置,因此没有一人上访告状。

最先实施改革的农业局,暂时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原5个机构中减掉了4个,原行政编制16人减为8人,原20项行政职能并转后只留了5项。留用人员既肩负5项行政职能,又负责创办农业总公司,集管理、服务、经营于一身,成为实体。减下来的人员充实到下属企业,与留机关的人员一样实行“一变三不变”(即组织关系变,干部或工人身份、级别、待遇不变),改革方案得以顺利实施。

截止8月下旬,阿城市44个政府部门机构改革已经完成了29个,简政放权正在交接。乡镇机构改革也已进行试点,明年即可推开。

改革触动了所有部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搞活流通,住房制度改革也与机构改革一起在阿城市齐头并进。改革从单项突进向综合配套进军,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延伸,上层建筑乃至生产关系的改革也在宏观调控层面上取得突破。翻开《阿城报》头版,一行行大字标题令人目不暇接:劳动局、公安局、工商局、政法部门、审计局、监察局、税务局、财政局……,纷纷采取改革措施,支持经济发展。昔日的“婆婆”,如今俯首甘当“媳妇”。在火热的阿城大地上,在改革的大潮中,全市60万人拧成了一股绳。

改革尚未结束

改革,在人们心中掀起了波澜,在大地上留下了足迹。改革,对生产关系的改善、对生产力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改革后的工口,新经委职能集中,一竿子插到底,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他们为亏损企业跨行业选调干部,横向调动资产存量和科技力量,直接抓扭亏上项目,加快了产品鉴定速度。运转两个月来,全系统五十多家企业无不拍手叫好。经委关主任颇有感慨地说:现在的工作可够紧张的了,宏观指导不减,微观管理增多,一上班就一堆事,每天满负荷运转,谁也没有闲工夫。

农口新机构一边行使职能,一边创办经济实体。运行两个月来,共落实丰收计划和高产攻关面积90多万亩,完成重点推广项目5项,进行农业科技培训10万人次,在17个乡(镇)建立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而且创办了6个经济实体,还为40万农民解决了卖粮难等4件大事。他们除了为国家节约了8万元行政经费外,还创收20万元。说起这些,局长兼总经理的徐景瑞满脸兴奋的神情:“虽说办公司风险大,责任大,比不得以前下乡指导检查,坐车溜达三五天回来后一个月都不用犯愁。但是办公司有效益,动力也大。一下子从银行贷款300多万元搞经营,咱从没见过这么多钱,虽然不无担心,但心里还是很高兴。”他那得意的神态似乎在说:不干才是傻瓜!

改革,促进了生产发展。拿前8个月与去年相比,市属工业总产值、市属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以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市政建设等都呈大幅度增长态势,仅前6个月的增幅就分别为22.4%、59.8%、6.1%、51.8%、5.3%。不仅不像有人担心的那样:改革后“国将不国”。而且正相反,改革带来一片繁荣,一派生机。

改革,引起有识之士共鸣。阿城石化总厂厂长富国泰曾率先进行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他感触颇深地说:“要人们百分之百喊万岁,不可能!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拥护就可以大胆干。搞改革,就是要敢蹚泥水。”阿城市委组织部长武树江的话更是代表了多数机关干部的心声:“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晚得走这一步。”一位落聘的干部也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没承想这次改革动了真格的,咱没本事,即使上去了也遭罪。”而一些工厂的工人则说:“市里改革机构,我们工人打心眼里高兴。当初,不管能力大小都趾高气扬地坐机关,我们不服。现在没能耐的打蔫了,这就对了。不行的,就下来和我们一起干嘛,别装倔!”当然,还有不少人希望企业也改一改,他们说:“不要只见亏损的企业,不见亏损受穷的厂长、经理。企业亏损了,厂长、经理人家工资照拿,可是咱工人连干活的权利都没有了,这不合理!”

改革,增长了人们的胆识。阿城市委、市政府在之前改革的基础上,日前又进一步提出:继续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乘势而上。力争后10年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翻两番,再登新台阶;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年达百亿元。

历史在发展,世界在前进。改革,没有终点。

(原载1992年《黑龙江日报》,获该报好新闻奖)